《父母的语言》读书感悟


今天听书《父母的语言》,感受较多。因为我家有个十个月大的宝宝,正是学习需要的时候,所以我也特别用心去学习一些教育方法。

书中提到了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我觉得挺好,拿来和大家分享。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语料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父母构建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本书的作者和她的团队研究出了一套科学且便于操作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即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

1.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样有责任感,会把注意力放在被下达的任务上,他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项活动中学到词汇。

儿向语言是用来获得幼儿关注的良好方式。儿向语言也叫婴儿语,即像孩子一样夸大语音的说话方式。比起成人语,儿向语言更加音调优美、韵律动人、措辞简练。据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如果11~14个月大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语言,在他们两岁时能掌握的词汇比接受成人语的婴儿多两倍。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

听到这里,我想到了宝宝妈妈对我说过,不要喝孩子说过多的孩子话,那样不利于孩子表达。既然书上这样说了,我在看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就试试儿向语言吧。

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项原则,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这一点,我倒是挺注意的,总是能站到孩子的角度去做。

2.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平时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以下四个方式能让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 描述日常活动

即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这样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今天宝宝拿着自己的鞋子在啃,我就告诉他,鞋子是穿在脚上的,边说边给他脚上去穿,不能放到嘴里去咬,可能是听懂了我的描述,他竟然也在玩鞋子上的扣,不再放在嘴里去啃了。

(2) 不用代词

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讲代词,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这两天孩子来不会玩球了,当球跑到一边的时候,我就会跟他说去把那个球捡回来,孩子就会趴着去把球捡过来,他已经能听得懂,也认识了什么是球。

(3) 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听到这里我就想到了,现在小学的孩子理解一些词语的时候,还提倡放在语境中去理解,才能记忆深刻,何况刚刚学说话的孩子呢,更不能脱离语境。

(4) “扩句”

扩句就是指语言内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这是以拓展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完整他们的表达,在他们现有的词汇水平上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说出有逻辑、结构复杂的句子,他首先必须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

在给孩子的回复上增加词量。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说三个词,父母则以短句回答。

孩子:“抱抱我,抱抱我!”

你:“你想让爸爸把你抱起来?”

久而久之,这段父子对话就会进化为:

“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3. 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从婴儿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可能开始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因为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由于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是所有的话语都利于谈话的展开。父母应该多开展开放式问题,而非限定式问题。“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定义、类别的疑问句,对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益处。同样的,能用简单的“是”“否”作答的疑问句也存在这个问题。孩子只需要在脑海中搜寻那个熟悉的词语即可,不需要花额外力气。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4. 数字时代的T:关掉它

数字时代,屏幕正在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

帕特丽夏·库尔博士的团队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其中一半婴儿听的是真人亲口说出的中文,另一半婴儿听的则是录音或视频设备播放的中文。经过12次实验后,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另一半则毫无反应。类似的实验还有让孩子观看视频和真人演示动作,实验结果同样是只有观看真人行为的孩子能轻易模仿该动作。

电子产品,包括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游戏机,都不符合3T原则。它们不能关注孩子,也不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轮流谈话。即使电视中有看似益智的互动环节设置,也是固定不变的。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不能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使用科技产品,两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监管下每天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屏幕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和看护人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是这个陪伴是有要求的,不是单单的陪着他,而是要和他互动和他游戏,和他交流。这样的陪伴才有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曾经以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报各种早教班、兴趣班的时候,我的孩子也要让他去上。听了这本...
    金琦_e300阅读 1,410评论 0 0
  • 1.共情关注。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尽量用儿像语言如:吃饭饭、拉尿尿,不要用成人语言,因为儿像语言更有韵律,更容易...
    jellyF86阅读 1,771评论 0 0
  • 18℃~9℃ 空气:良 天气:晴(霜冻) 这是我第三次去认真读这本书了~以后我有孩子~需要多读书~让它从胎里和...
    萧筱068阅读 5,922评论 0 7
  • 听后感 “思想的停滞”说的是因为人们对某些事物存在认知的盲区,就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犯错误,进而导致了严重后果,但...
    元宝雅宅规划师阅读 414评论 0 1
  • 本 书 价 值 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竞争日渐激烈,然而巨大的教育资源宝库——父母和看护人的语言,长时间以来被大众忽...
    祺祺妈G6阅读 525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