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故事,道听途说而已。生活仍在继续,只要有继续,故事变事故的概率就会低。人,趋乐避害的习性是难改的。过往之所以过得了,主要是愿意忘。忘得掉,才活得下去,越活越下去。自己的故事不够精彩,没有嚼头,也便在别人的故事里孜孜不倦的长篇大论,不愿退出。以评判存在的角色,会因为故事的翻篇不断轮换。评判依旧在,不论你翻篇的速率多快。但是你翻篇的速率可以让你换评判的台词与人。可在乎的,可不在乎的,只要有时间关注,通通都得耗费心力,换个角度想想,评论你的人可是用生命在关注你哦。没有一个故事有结尾,除非人没了。盖棺定论的东西,没了的人是听不见的。谁在在乎?
有种害怕是你有了孩子以后会遇见的。那种恐慌来至于小区内砖家型的大妈。你一旦得空遇上,孩子的长短肥瘦各项指标都有得深究。孩子一辈子害怕的别人家的孩子,也就这样深深的种在年轻母亲的脑海里。她们对新一代的小规模迫害,从她们一开始张嘴评论你,对比你与自己的,别人,隔壁的,亲戚的等所有能扯上关系的相关人士的孩子。原本高高兴兴出趟门,在小区内晒晒温暖的阳关,想想都惬意。听完这段那段别人的故事,回家后没洗洗脑袋,意志不够坚定,看孩子的眼神都会怪。囟门过宽,缺钙,补钙补锌补猪肝补……不然基本会是三级残障潜力股。无法集中精力看个东西,自闭多动神经发育迟缓,要统觉训练......除了拯救经济,全球宣扬广场舞文化,有些砖家型大妈,做这个最在行。家长里短一关心上,不给你指点个一二,没看你点个头,答个诺,还不放你走。年轻时心思在家里头,年老时心思在家外头,唯独没有在自己身上放过。寂寞使人相拥,磨叽使人难耐,传播恐慌的唠叨使人厌烦。如果不想你的私事成为某件事情的可参照标准,变成别人嘴巴里别人的故事,直到哪天变成你的事故,群居守口,独坐防心是一味良药。
别人的,谈在多也是别人的。谈多了,那还只是个故事,故事当然需要情节跌宕,紧抓眼球。变成一场事故砸向你的时候,扛不住,以死以昭告天下。可参考别人的故事,那时也只是变成了个故事。扛得住,再忍忍,耐心再看看,那也只是一个别人的故事。不要从别人的只言片语里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世界。讲得出来的通通只会是——别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