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后一天,写完了所有的作文题目。给自己本周写的内容做一次复盘,终于解放了……
第一篇:《如果未来已有定数,我们能做的还剩下什么?》
文章思路:盘点三种不同的“预测”方式
文章逻辑:
1)第一种是哄人的“预测”,比如算命;
2)第二种是玄学,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比如“周易”;
3)第三种是科学,比如《未来简史》;
4)我的结论:预测,是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的目的,是“顺势而为”。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提前开始准备书单。因为每天下班后要写高考作文,时间很紧,只能在得到APP上听书,然后在豆瓣和知乎上刷几篇深度文章作为补充。
一个星期下来,我就刷完了KK的《失控》和最近大热的《未来简史》。
作为一篇作文,1000多字不能承载太多内容;因此,对于《未来简史》这样的大部头,我只能选取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然后分析作者的观点和逻辑,最后得出我自己的结论。
虽然我的结论不一定准确,但不得出结论的文章,就是在“和稀泥”。
第二篇:《过时的不是智慧,而是看事物的角度》
文章思路:长辈的经验没有过时,只是价值观有冲突
文章逻辑:
1)长辈的智慧——对读书的看法;
2)长辈的代沟——价值观不同;
3)长辈的经验——书中读不到智慧;
4)结论:长辈的智慧没有过时,而是环境的改变,让一部分经验失去了用途;还有一些看似时髦的理论,其实只是“新瓶装旧酒”。
这篇文章写得有点儿累。因为要挖掘的东西太多了。
“长辈”这个话题,一味地捧、一味地贬,都是片面的;为了写得客观,必须想清楚很多问题。
写作就是梳理自己观点的最好方式,这篇2000字的文章,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脑子里那些零散的观点都整合到一起了。
第三篇:《“读书”只是学习的敲门砖》
文章思路:从“练车”的角度聊“阅读”
文章逻辑:
1)练车跟阅读,本质上是一样的;
2)首先,都是要从初级到高级;
3)其次,获取一点知识、就得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
4)然后,要获得即时的反馈,修正自己的做法;
5)接着,你要观看别人的姿势,树立榜样;
6)最后,你的目标要足够清晰、可实现。
7)结论:书不在多,读完一本,走通学习流程,一通百通。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车”,但我对车基本上不了解,所以还是回归我自己的“舒适区”,写阅读相关的吧!
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就像《科幻世界》杂志的前主编——阿来,尽管他的科幻小说写的很好,但让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却是写的西藏生活,跟科幻没有半毛钱关系。
因为阿来是西藏人。
韩寒也说,他常常写赛车,因为他熟悉赛车;而贾平凹、余秋雨就不会写赛车。
而当我们要写某个领域的文章、却又不熟悉怎么办?
当然是:先去熟悉它。
第四篇:《读书的三重境界,他用这三句话来概括》
文章思路:用王国维的三句话,来概括“三本书”
文章逻辑:
1)有字之书——对应王国维的“人生第一境”;
2)无字之书——对应“人生第二境”;
3)心灵之书——对应“人生第三境”;
4)结论:不要把参照标准放在别人身上,你在第几境,你就努力往上提升,哪怕每次提升一点点也是进步。
这篇文章主题很大,我就取巧了,用王国维的三句话作为本文的框架。
“框架”也是写文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常常会有很多想法冒出来,但这些零散的想法,就像一堆瓦砾一样,支撑不起一座完整的建筑体系;如果要将它们整合,必须找到一个有效的写作框架(也就是“结构”)。
如何提升自己的“框架思维”?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化思考。
第五篇:《20个不读书的理由》
文章思路:说说读书的好处
文章逻辑:
1)读书可以给自己的气质加分;
2)书是最便宜的知识载体;
3)读书,可以让你看问题更透彻;
4)但是,阅读是有门槛的;
5)给你20个“不读书的理由”,你中枪了吗?
6)结论:不读书的理由,都不是理由,还是读书去吧……
这篇文章几乎是写着玩的。因为结构很散,论证也不够深入。也许是这几天写“阅读”相关的文章写多了吧!再加上写了20天高考作文,已经进入疲劳期了。
以后你们要坚持写作21天,或者100天,一定要注意预防“疲劳期”。
第六篇:《我们之间的纽带,连微信都不算》
这篇没什么思路和逻辑可言。
之前,我感觉自己进入了“疲劳期”,第二天,这种感觉加剧了。看着作文要求,构思了很久都没搭建起写作框架来。
没搭建写作框架,就不能写了吗?
可以写,但缺少了框架,我们就不知道这篇文章要写成什么样子、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铺垫要先写、哪些是结论要后写……
没了框架,就无法谋篇布局,所以这篇文章看上去非常散乱。
嗯,咱们就当散文来读吧!
毕竟,文章的逻辑性太强,就会显得过于理性、没有温度;而散文就是,想到哪、写到哪,仿佛跟朋友喝下午茶聊天似的。所以文章的每一句都是真情实感。
要说服别人,尽量用议论文,用逻辑和论据去证明你是对的;
要打动别人,就用散文吧,别管什么逻辑了,重要的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