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奇特的一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某个平台上刷到的图文,加以夸张的标题,让人忍不住点进去,当时以为是自传,可谁会标榜自己的一生是奇特的一生哈哈,所以这篇是思考之思考。

       柳比歇夫一生中完成的计划就像一座高塔,我们望不可及。每个人都有为计划全力以赴的日子,可是柳比歇夫将这个日子延长到一生,这一点是几乎变态的。他的一生已经构成了一种奇观,承认吧,我们几乎没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可是我们遥遥相望,也能把不同的地方对比出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重要的启发。

       他设立目标,将所做的事情记录时间,做好分类统计,由此获得对时间的越来越精确的把握,又根据这些经验来把未来的计划安排好。这是一种将时间当做金钱来管理的方法,量入为出,将时间这个资源完全置于自己的意识和管控之下。不同的是,时间不能存储,一生到底能活多久也无法预测。即便如此,这也是避免让时间从身边悄悄溜走的几乎最严苛的方法。书中写到:“每个人都可以掌握时间,但时间并没有因此增加,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前塞纳卡时代一模一样,我们的一生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的事情。”这段真是振聋发聩,习惯性在浏览网页看世界上各个角落上发生的奇闻轶事,浪费大把的时间。记得高中时,每个月都会在书店买杂志阅读,等我毕业时,整理买的杂志,发现里面的文章都很陌生,仔细瞧瞧好像又觉得读过,总而言之全是白读!只有一些长篇小说的触动依旧延续到现在。当时管控手机,看杂志是打发无聊时间,对啊,时间尽管如此宝贵,我们做的很多都是“打发”它。

       柳比歇夫拥有长远的目标。他做了很详尽的计划,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他把人生当做一次长跑,并不在一个大目标实现后就暂停脚步。近些年来经常把升学和考公成功说成“上岸”。不可否认这些对人生的轨迹改变确实很大,可是我仍然很讨厌这个说法。这是对当下生活的唾弃,和对“上岸”后的过分憧憬。(我们渴望世界平等,可是功绩主义悄悄的侵蚀内心,言语中就分出了好坏和优劣,连精神世界也很难实现呢。)柳比歇夫将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认为所有的时间一样宝贵。柳比歇夫的“上岸”,是死亡的彼岸,是不能再自主支配时间的那一刻。他不在未来的远景上花费无用的妄想,而是把事件当做标尺,来丈量时间,所以他能在一天中完成那么多的事情啊。

       柳比歇夫每天睡眠充足,阅读、散步、工作、听音乐会,见朋友等事情都一个不落。而我们常常会对生活力不从心,感觉时间不够。对此柳比歇夫也给了我们重要方法:没有休息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