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像是对平时积攒了太多的咬牙切齿,却无处喊出的心中的呐喊。
从小到中学,周边的同学们大都是如果自己看到别人的东西,自己也很是喜欢,便会自己也买一个来用着。我就自以为用自己的东西,尊重彼此的界线是家乡便饭一样的共识。
直到上大学以后,因为自己会是把针线剪刀什么小东西都先主动买齐,结果就成了宿舍公用物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用自己的东西这并不是所有人的共识。
工作以后,遇见的人越多,办公室里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打招呼,自己的东西莫名出现在别人桌子上,先斩后奏的事情多如牛毛。人必过人,这才明白,是“教养”的问题。
古人要是骂一个人,说“这个人没有家教”简直是最高级别羞耻的辱骂,甚至是比“这是个没爹娘养的”更严重。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里本来就有知书达理,以礼相待,相敬如宾等古训,旨在告诉我们要懂如何尊重别人的章法。现代的人们,早就不在意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找出无数的借口去弥补我们素质降低的问题,这跟国家有关,跟历史有关,跟民族的命运有关。但我们无法回避,我们还是会意识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面对先人曾经创造出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却选择把过去抛弃。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羞耻感,作为大家的共识存在,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格去谈彼此的尊重。
否则,像即使广结良缘的N姐也会痛恨,把加满油的车借给别人,还回来的时候不但车没有油,座椅座位早已被灰尘脚印等弄得污浊。不管时间流逝多久,每每提到这类事情,还是气的不打一处。借她车的人,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做了以后意味着什么。
我认识的一位老教授,告诉我他如何看人的方法。如果老教授在刚认识这个人不久,便会借他一本自己不那么珍贵,但对方会感兴趣的书。借出去的时候,会小心机的在书本靠前几页,放一个类似树叶或者纸片之类的小书签,等一周以后,就借口说要用书,再把书要回来。
他会观察书被保存的完整性和书签的位置。如果这位朋友真的是爱看书的人,就会明显看到书签被动过。书被保存完好又没有损坏,此人便可交。
书签没有被挪动过,便是连翻看的痕迹都没有。
不爱看书的人,哪里会懂珍惜书本呢。往大了说,很多人夸夸其谈,显示出自己知晓天地宇宙的样子,但落到了细节之处,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的内心状态。
每次听到这样的故事和道理,我都会感慨,到底是待人真心容易,还是不远不近得相处着更难。
前几天,从小就相识的表妹的闺蜜来北京实习,提前打好招呼说了要住在我家里。我因较为了解她家情况,特意提前嘱咐,就来住两个月,我们家里常用的东西都是有的,无需多买,带好几件衣服便可以。
在她人还没到北京之前,家里已经陆续收到她十几个快递,都是日常用品。我便好心劝说她可以不用多买了,刚出来工作,能节约点是一点。
她却跟我说:“我知道,虽然我住的时间不久,我已经觉得自己实习的时候还能有人这样帮助我,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本来就很不好意思打扰你的生活,还是觉得自己的东西要自己用,就不再给你多添麻烦了。”
听完这些话,我心中是在不知莫名的感动。大概是很久没有听见这样的体贴的话了,不觉又回到了还是做学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