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 威廉.戴蒙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

“目标,是指为了完成对自我有意义,同时对自我之外的世界也有意义的事情时,产生的稳定且可概括的意图。

方向和意义比任何特定行为指标都重要,这句话是这本书里边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目标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作者的话讲,就是一种“漂泊感”。什么叫“漂泊感”?就是无所事事,觉得干什么都没劲,用我们普通人的话来讲就是空虚。

那么目标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说:“‘人生目标’就是‘终极关切’。它是‘为什么’问题的最终答案:‘为什么你在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它跟你有关?’‘为什么它很重要?’人生目标是短期目标和驱使大多数日常行为的动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根源。

”如果你希望自己活得有劲、有韧性、有活力,那就不能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物质层面的目标。

”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对你有意义,第二个是对这个世界有意义。

方向和目标是最重要的。

只有崇高的目标才有用。《自卑与超越》中的观点一模一样。在《自卑与超越》里,阿德勒讲:“你必须把你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统一,这个目标对于你的人生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崇高的目标才有作用。”为什么呢?用英文来讲,这叫calling,也就是你要找到那种“召唤”。“召唤”不仅仅来自了不起的工作,大家一说崇高的目标,就会想到“成为伟人”,其实不一定。你可以做非常普通的工作,但在做这份普通工作的同时,你得能感受到那种使命感、召唤感。

如果你所做的任何一份工作能够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具体的人一些帮助和改变,这就叫作“召唤”,你就找到了一个真正崇高的目标和意义。

具有召唤感的目标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对自己的能力有切实的认知”。比如有的人喜欢空想,经常想的是“我要拯救世界”“我要干吗干吗”之类的奇怪想法,但这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

第二个,“想要了解这些能力可以如何服务于这一世界某方面的需要”。这句话有点拗口,换种说法就是,你需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能为这个世界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个,“能从用这种方式发挥个人能力中体会快乐”。

这三条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个职业。能力、意义、快乐,这三种东西加在一起叫作“召唤”。

你可以试着画三个圆圈,交叠在一起的中间部分,就是你最能够找到使命感的那份工作。它既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又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意义,同时又是你能力范围内能够努力做到的事情。这就是calling,也就是我们找到的使命感。

四类

1没有目标的梳离者。

2没有目标的空想者

3“浅尝辄止者”浅尝辄止者的特点是什么?他参与过有目标感的行动,但是他不了解超越于当下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来自虚荣和待遇,当他看中一份工作的虚荣和待遇的时候,他可能会为此努力一下,比如考证。但他往往做一段时间就会放下,或者做一段时间就没劲了,因为虚荣和待遇所带来的动力是不够持久的。时间一长,他就会质疑这件事情。所以这种人变成了浅尝辄止者。

4“目标明确者”。目标明确者大概占到年轻人的20%,他能够找到目标,能够努力和聚焦,并且能够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即使是很年轻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目标的人。作者举了一个让人很感动的例子,有一个叫瑞恩的男孩,年仅六岁,他看到网上报道非洲很多地方喝不到干净的水。他觉得自己这里喝水这么方便,无法想象非洲人没有水该怎么生活。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打算捐给非洲的人打一口井。

那么怎么才能通往一个正确的目标?作者给出了一系列建议。通往目标之路有这么几个步骤:

“1.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2.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一次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就是孩子会感受到第一次的启示,就像瑞恩从报纸上看到有关非洲的报道一样。

“4.第二次启示性的时刻:我可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5.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开始尝试完成一些事情。

“6.获得家人的支持。

“7.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8.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种技能。

“9.提升执行力。

“10.变得乐观和自信。

“11.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12.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这就是一个人找到了亲社会目标以后的过程。

亲社会目标为什么可以迁移呢?比如,我现在在非洲打井,我以后还可以做很多别的事情。原因是这类目标能够带来三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力量感、持续性和心流。谷爱凌滑雪跳高台的时候,她说:“我不是来战胜别人的,我是来挑战我自己的,我就喜欢这种感觉。”这就是心流的状态。所以,当一个人能够找到力量感、持续性和心流的时候,他做别的事也可以成功,这就是目标的重要性。

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目前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文化实在是太强大、太可怕了。每个人都在问:年薪百万在北京是什么水平?多少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我们天天想的都是这些急功近利的话题。现在人们对价值观做了一个排序,你会发现,在年轻人价值观中排首位的竟然是实现财务自由。当然,这没有什么问题,人人都有权利追求财务自由,但如果整个社会都把实现财务自由排在价值观的第一位,这就是一个问题。

要小心家长的控制欲。控制欲是一个很难平衡的东西。过去人们管孩子管得不多,当时还没有“直升机式的父母”,因为家里孩子很多,父母使用的是忽视型管教方式。这种方式肯定不对,因为孩子被忽视了。前几年又出现了“直升机式的父母”,他们天天在孩子头顶盘旋,孩子干什么都要有人跟着。孩子在踢球,妈妈站在场外;孩子学钢琴,妈妈坐在旁边,总有人要跟着,这叫“直升机式的父母”。

这两种方式肯定都不对,孔子讲“过犹不及”,这就是两个极端。所以,家长需要小心自己的控制欲,你给孩子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支持,而不是决定。

家庭里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

认真倾听,寻找火花

孩子跟我们说一个社会现象,说他关心的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多提问、多倾听、多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还想要了解些什么,我们可以给他创造怎样的条件。不要做过多的评判,也不要做过多的规定和引导,更不要说“你别管那些,去学习”。

第二步

利用生活,展开对话

过春节时,大家聚在一起,见到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亲戚朋友,大家可以聊一聊自己对不同职业的看法,聊一聊大家在不同城市的生活。

第三步

“开放的心态”。

假如孩子跟你说他想吃素,请问你能支持吗?我相信很多家长会犹豫。作者说,只要不是反社会的目标,基本上你都可以包容孩子去探索一下。像这个想吃素的孩子,爸妈说:“你要吃素,那行,咱们研究一下怎么吃素还能够保持健康。”这个女孩就开始研究如何吃素保持健康,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她不仅吃了很长时间的素食,还在推广素食文化。所以当我们有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时,孩子更容易找到乐趣,更容易找到意义。

第四步

分享自己的意义”。

你们在家里会跟孩子谈论自己工作的意义吗?我们见过很多家长,回到家谈的是工作的八卦、工作的斗争、工作的收入,但是谈意义的家长凤毛麟角。比如说,有一个朋友留言,说读书给他带来了什么变化,对他的生活产生怎样的改变,让孩子们看到工作的目标是意义,而不是金钱

第五步

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作为父母,我们要教他们很多生活常识,能传递的知识我们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第六步

“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

现在很多小孩子对理财感兴趣,过年拿了压岁钱想要理财,你可以找找你的朋友圈子中有没有研究股票、基金的专业人士,让他们跟孩子一块儿聊一聊。这时候,聚会中孩子跟大人就可以聊天了,而不是大人聚在一堆,孩子聚在一堆。孩子凑在一起容易玩游戏,大人凑在一起就只聊大人的话题,你可以创造机会让大人跟孩子聊聊天,这时候他会在生活中找到各方面的导师。

第七步

鼓励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不仅仅被用来做企业,如果你做了一个非营利机构,你当了公务员,去完成一大堆事,这都是创业的行为。创业精神是需要从小不断培养的。

第八步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什么叫积极的人生观?可以听一本书,叫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书里准确定义了什么叫积极,什么叫消极。假如你们家里的口头禅是“真倒霉,我真倒霉”,你总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倒霉,这是一个消极的人生观。如果我们在家里能尝试把“我真倒霉”变成“哎呀真幸运”,就变成了积极的人生观。如果你出门时有一个花盆砸下来,砸在自己肩膀上,你可以说:“我真幸运,没有砸中头。”那要真砸中头了怎么办?那就别说话了,都已经砸中头了。只要你还能说话,那就是还不错,很幸运没砸中。

第九步

“从责任中获得力量”。

即使是小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给他一些责任,也可以让他做一些事。春节期间,家里有很多家务要做,我又比较懒,不愿意做家务,我就孩子讲:“洗碗的事归你了。”我就给他布置任务,他也很乐意,觉得干点活挺好的。这就是从责任中寻找力量。

我们还要经常跟孩子讲“你能做到”。虽然“你能做到”这句话被人定义为心灵鸡汤,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你听到成年人跟你讲“我相信你,你能做到”,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句话跟我们长大后听到的口号是不同的,孩子可能真的会被激励到。而且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一些挑战,让孩子做一些有点难度的事情,才能够让他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做两件事,第一个就是要把“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放在最前面。我们从小到大学物理、化学、数学,老师一上来就讲知识,比如说《高等数学》的第一章是函数,就这么开始了,然后让学生解很多函数的题。孩子们不理解,会想:“为什么要发明这些东西来折磨我们?我们根本就不理解它,为什么要讲这个?”直到,读了《微积分的力量》,我才理解函数的意义,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学这门课。

最后,我们用作者的话来做结尾,他说:“最终,所有的年轻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在此替代他们。但我们极有可能做的,是让他们做出能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幸福感的好选择。我们能够带给他们点燃他们想象力的可能,鼓励他们通往最高理想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远大志向的支持,以及创造激发他们而非让他们意志消沉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关怀下,没有年轻人不会感到振奋,通往目标之路是为每个人敞开的,通过帮助所有的年轻人找到目标,我们整个社会也将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