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好事,我们乐于期盼世人都有善良之心。但一个人若只有善良的品格,却未必能产生善良的行为,或者说未必会成全德行。善良是人心出发的基础,是贤人的条件之一。它使人不愿意用恶毒、阴暗的手段对待世事,待人时都有自己的分寸和界限,在善的规矩之外能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品格使人温暖,人们也愿意用同样的善意反馈对方。
如果只有本心的善意,而没有满足更多条件的话,善良会被其它的人格、情绪和思想所左右。人的品格以及世界的运行并不是拥有独一的一件宝贝之后,便能够使所有事情都达到完美、实现万全。这样的构想只存在于脱离现实的故事里。
倘若人格中有虚荣的一面,我们便希望人们尊重、理解、敬佩自己。如果有人不尊重、不理解,我们内心便会受到打击,但依然不会思考自己是否欠缺得到尊重的条件,而是深以为自己拥有足够高的荣耀,值得人人敬佩自己。这时,人的内心将被怨恨的情绪所统治。为了弥补失去的尊重,我们把原本的善良关到了笼子里,带着恨意与人相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已经不那么善良了。人格某方面的欠缺,有时候会吞没原本的善意,置人于黑暗之中。
倘若人的思想还不够独立,我们欠缺思考的脑袋便会被半懂不懂的思想趁虚而入。一个思想征服自己的那刻,我们深以为信,对它推崇备至。当带上这样的状态做人做事时,由于缺乏更广阔的认知、更沉稳的心态,我们所获得的那个思想也是不完整的,更不会明白那个思想的一切缘由,我们便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时,我们本心依然善良,依然想为他人和世界创造美好,善良并没有被封锁起来。但错就错在,我们的思路是有误的,它很可能造成不善良的结果。本心善良却结果悲剧的事例并不少见。
人的品格、思想并不是只专注一项,也不是一天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好比繁复系统的建设一样。单一的力量比不上众多合理健康元素配合所产生的能量。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品格上的微毫差距便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倘若能从点滴做起,一步步改进自我,那么我们将有能力创造出真正的、广大的、持久的善的行为。
璞玉不是傲慢的资本,它也要历经雕琢才能成其所成。同样,善心也只是善心而已,它还有很多的风险要防范,还有很多的诱惑等待验证,还有很多的能力需要提升,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