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沈阳下面的一个县级市——新民市工作,要经常去农村转转。作为南方人,对东北的风土人情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激发了自己深入探索的兴趣。今天就聊聊历史上的“闯关东”。
曾经的一部电视剧,就叫《闯关东》,就是以那个历史背景为题材的。
清兵入关,定都北京,掌握政权。但对于满族的龙兴之地,东北,不想让汉人进入。于是颁布戒严令,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顺治年间,开始修筑土长城,柳条边,派兵把守。
到满清末期,大家都知道的,国力衰弱,与列强签订了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东北也是进入了很多沙俄人。清政府才开始慢慢放宽戒严,默许汉人进入东北,毕竟汉人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总比给外国人占据要好。
另一方面,由于中原地区人口密度大,加上连年兵荒马乱,粮食又歉收,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百姓要找活路,于是出现了去东北找活路的现象。尤其是山东人,更是闯关东的主力军。
东北虽然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寒冷。但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只要勤劳肯干,土地里就能生长出庄稼,供人延续生命。
于是源源不断的中原汉人,踏着先辈足迹,背井离乡,来到东北求生路。没有准确数据统计,但据说,闯关东,是汉民族最大的人口迁移。
东北的地名很多都简单粗暴,比如,于家窝堡、胡家窝棚、张家屯、……。我们猜想,是不是几个姓于的山东人到了一个荒凉之地,搭了几个窝棚,勉强住下来,然后开垦荒地,播下种子,一点点繁衍起来,然后这个聚居点就叫于家窝堡,以后慢慢形成一个集镇,继续沿用这个名称,再然后,政府也认可了这个名称,标绘入地图,编写入行政称呼。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很大。
看着这些地名,脑补一下:一定是一群人从关内,闯入关外,走了很长一段路,找到一个歇脚点,大家说不走了吧,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吧,然后,靠着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与天斗与地斗的勇气,开辟出自己能生存下去的一片天地。
大概,人类历史就是这样衍生的。
忽然又想起一个历史事件,《出埃及记》,找时间搜索一下资料,下次作业就写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