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传统纹样的顶峰是龙凤,那列于其次的必须是麒麟。麒麟,威武矫健,雄浑华美,它的理想之身不仅容纳了现实不存在却多姿多彩的奇特形象,还穿梭在不同时代,折射出不同艺术风韵的美。
在战国《尔雅·释兽》出现了关于麒麟形象性的记载,“鳞,糜身,牛尾,一角。”后人塑造其形象时多沿此说加以发挥创造。
晋代葛洪将麒麟升华到圣兽的高度:“麟,兽之圣也,寿二千岁。”《毛诗正义》注疏对麒麟作了更详细的描述:“马足,牛尾,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麒麟无种而生,世不恒有,可活三千岁。”
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其角端的肉“设武备而不为害”,它并不是作为攻击的武器使用,而是祥瑞的标志。
总而言之,麒麟的身体里蕴含了虎的威猛、狮的雄浑、鹿的矫健、龙的华美。它既是仁瑞之兽,品行高雅,文质彬彬,还有罕见的长寿,喜欢有德行的君王。
传说孔子曾为一只左腿被打断的麒麟而流泪,他认为麟是有明王当政时才出来的,这只麟出来的不是时候,因而遭到伤害,所以为此而伤感。
作为装饰纹样的麒麟在两汉时期的多见于画像石、画像砖,六朝至唐代以石麒麟雕塑为典型。
时至明、清两朝,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神兽灵禽的崇敬和颂扬不断强化,特别是龙、凤、狮子、麒麟形象,对其的美化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除了宫廷的需要外,民间也不断地出现并使用麒麟等形象,从而使祥瑞神仙的思想演变为吉祥如意的愿望,民众祈求早生贵子、早登金榜的心理也被发挥到了极点。
尤其是清代,这种现象更为流行,甚至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宫廷的石雕、玉雕、织锦,民间木雕、年画、皮影等都普遍使用麒麟纹。
麒麟纹常和变幻莫测的云纹、火纹相伴出现,当它行走腾跃之际,四腿上环绕的火焰随同飞跃,周围衬以涌动的五彩祥云,似乎永远充满着激越的活力,组成虚实相映的场景,使人感受到一种昂扬的节奏和流动的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