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山的那一边,可算是李德哈特的技术贴,对于战略与策略的研究非常珍贵。
李德哈特是军事理论大腕,从而对他接近这批阶下囚的德国一线将领进行采访有着相当便利,毕竟有共同语言。
二战前,李德哈特通过一系列军事理论方面著作确立其历史地位,与克劳塞维茨并称西方两大军事战略家,关于间接路线和装甲战的富有前瞻性的见解为他赢得了一大批后来在二战中声震天下的粉丝: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
也正是这些对手最为重视他关于装甲战的构想,并予以实现。
以至于德军后来据此横扫欧陆时,装甲战在盟军阵营中仍处于纸上水平。
希,特,勒,的灵感贯穿全书。
对于他,可以说成也灵感,败也灵感。
战时发生的一切在当时看来和在战后往往迥然不同,战后通常可以看得更清楚。
领导人物的形象变化之大尤其如此。
公众形象在战时常常失真,而且随着胜负的潮起潮落而沉浮。
战前,尤其是一度征服西方之时,希先生形同巨人,他身兼拿破仑的战略、马基雅维里的狡诈和穆罕默德的激情。
德军第一次在俄国受挫,希先生的形象就开始减色。
至二战行将结束时,希先生被视为不懂军事的鲁莽汉,他那些疯狂的命令和愚笨无知大大成全了同盟国的胜利。
德军的一切灾难均归咎于希先生,德军的一切成就则归功于德军总参谋部。
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希先生的一意孤行为历史增加很多戏剧色彩。
装甲战理论的推广实践在二战前还属于先锋实验,军队,当时还掌握在那些认为坦克只是新式玩具的保守派将领中。
英法军中门第森严,这种误解尤为严重。
对装甲战颇有见解的戴高乐当时尚是军队闲置官僚。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看出了装甲战的潜力,但随后被清洗。
德军并非例外,且受凡尔赛条约制约,被禁止发展坦克等新式武器。
但希先生是个例外的领导,他非常重视新式武器及其战术的作用,仗着绥靖,背着条约,大力支持装甲兵的培养,并发掘出古德里安这样的装甲战大师。
指挥作战他也并非一无是处,力排众议,一手策划入侵波兰和法国并获得胜利。
战争后期崛起的少壮派曼陀菲尔认为,希先生缺乏正统军事教育,反而有时候能跳出框架思考,常有出奇制胜之举。
这方面受过严格理论训练的很多军事将领是比不上的。
可以说,直觉为德军赢得初期的胜利。
这种直觉还帮他准确预测盟军将会从诺曼底开始反攻。
但也正是因为直觉的屡次中标,使希先生产生不现实的自负,自负则刚愎自用。
属下一干杰出将领的头脑从此不入他眼。
战争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绘画造诣不俗喜欢瓦格纳的元首似乎只驾驭了其中的艺术部分。
直觉,不会永远准确。
缺乏技术上的考虑也使他的决定经常脱离实际。
形势逐渐拉锯的时候他的许多偏执错误不断消耗德军本来就有限的力量。
要么是因为好面子或者对自己的绝对自信,他将失败的结果归咎于前线指挥不力。
希先生擅长出其不意,在战略心理方面堪称大师,并将战略心理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早在战前,他就曾告诉同伙如何在挪威发动大胆的突袭,一举占领挪威,如何将法军诱离马其诺防线。
希先生比任何将领更清楚,怎样才能兵不血刃,先期挫败抵抗力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希先生洞悉对手的心理,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战略艺术运用之妙堪称史无前例。
希先生常常与他的军事专家意见相左,而事实又往往证明他是对的。
专家的失策反衬出他的高明,使其威望与日俱增。
这样的结果致使军事专家在后来说话没有分量,哪怕他们对战况的看法更为正确。
在俄国的战役中,希先生的缺点压倒了他的天赋,一错再错导致了彻底失败。
德国军方高层跟希先生的确不是铁板一块。
军方高层有着一脉相承的俱乐部式传统。
受过良好教育,出身高贵的将领们难免心高气傲,对希先生这个最高军衔为下士的暴发户并无好感。
希先生的致命伤在于他拒绝“止损”。
在胜利的机会日趋渺茫之时,仍然执迷于进攻。
希先生的战略直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运筹结合在一起,本当产生压倒一切的力量,但是双方冲突所产生的致命矛盾却成了他们对手的大救星。
但随着内政外交军事的成功以及权谋统战,基层官兵对他的崇拜日益强烈,军方也就逐渐沦为元首命令的执行机构。
书中提到,苏军的指挥员偶尔犯浑,甚至经常犯浑都没问题。
因为还有足够的预备队和物资供他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但德军耗不起,指挥员必须算无遗策,因为对于德国而言,死一人少一人。
这事,对于苏联来说面包会有的,更不用说美军了。
这本书更应该叫做“全他妈都是命啊”。
书中不乏德军将领不服输,但许多的“如果当时……”并非虚言。
德军得势时,似乎再冒险的指挥也能成功。
德军失势时,再无懈可击的指挥也无法避免败局。
历史学家总是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指出失败的原因,诸如国力政策等等。
但法国沦陷过,英国要不是隔着海峡恐怕也日落帝国。
苏联多亏有个冷死人的冬天和希特勒的蛮干帮忙。
历史总有它的偶然性。
毕竟过去已成历史,历史不可能重来一次。
万一,是句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