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就是数学》到《我不只是数学》,书名中我们读到的,除了华老师霸气外,更多的是他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在《我不只是数学中》序言中,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触了真实的华老师。
“情种”华应龙
朱永新老师在推荐序中提到,华应龙的真性情体现在三方面:有着浓厚的家乡情节;待人真诚,十分重视与朋友的感情;对数学一往情深。
华老师来自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虽然在北京工作多年,但华老师一直关注家乡教育,并持续为海安教育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得一次讲座当中,华老师分享了自己不会用电饭煲的故事,可以想象出华老师对家人的依恋。刚毕业那会经常会关注华老师的微博,华老师为记录儿子的成长开辟了一个专栏,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华老师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每一次成长所表现的喜悦和率真之情。华老师是一个乐天派,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能让他乐在其中。微博中还记录了华老师对书法、书籍的热爱。近几年,华老师创建的公众号“华应龙化错化人”,分享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思想,为广大在迷茫中徘徊的青年教师擎起了一盏明灯。
华老师为数学而来,数学成了他生活的中心。华老师很多的经典课例,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或许在看电视时,或许在火车飞机上,又或许,在旅游途中。由火车上摘掉帽子,华老师想到了混合运算中的去小括号,由旅游中的传统文化工艺织布,黄老师想到了认识面积的面中“积线成面”。是怎样的执着和热爱,才能造就这样一个华老师,造就了这一节节经典而富含智慧的课例?
博学华应龙
华老师博览群书,光《老子》都读了不下20个版本。华老师的课诗情画意,充满哲理。跟华老师学数学,你能学到的不光有数学,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生的规则,还有哲学和科学故事。
华老师一直在思考:数学课怎样才能上出文化的味道?在《规律的规律》中,他告诉学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可能在这范围是对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规律的王国也有国界。“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经》中的“天下难事必做易,天下大事必做细”,王阳明的“知而未行,只是不知”…对于经典,王老师顺手拈来,恰到好处,可以想象,华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去哪了。“不读书的老师怎么敢教书”这句振聋发聩的发问耐人深省…
“优秀的数学老师一定要有很高的视野,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用哲学的眼光看数学。数学老师要上出具有文化味道的课,要有一定的数学专业基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就是华老师一直秉承的的信念。在项目式学习日益风靡的当代教育,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数学项目式学习导师,跨学科的文化素养更是决定了教师所能抵达的高度。要拥有专业自信,首先拥有专业责任和专业自觉。
为什么“我不只是数学”?
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说,一位科学课教师不只是一个碰巧讲授科学课的人而已。一位真正的科学教师是一个反思着科学、探索着科学的人,是一个自身即体现了科学并身体力行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科学。因此,教师就是他所教学科的形象大使。
所以华老师说,他就是数学,其实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也是数学。而华老师又不仅仅是数学,他的教育是侧重于培养全人的教育,也就是雅斯贝尔斯认为的具有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民族精神,具有整全的知识,具有适宜的个性特征,具有责任意识的完整的人。华老师的教育,重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真理,言行一致,正直、善良等,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文化的“全人”。
华老师的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更要滋润生命。这即是数学老师的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我们不必死守学科边界而遮蔽了自身的人文情怀,扼杀了课堂的生命活力,要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
这本书用了11个主题,每个主题除了有华老师的经典课例外,还包含了课前慎思,及多个名家点评,每个部分都让读者大呼过瘾!
课前慎思的部分最值得青年教师们深入思考和借鉴。这部分内容清楚地表明:教师设计教学时不应该以与众不同作为目标,而应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包括必要的课前调查以及对同一内容的现成课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相关内容的数学本质,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容易出现的普遍性困难与错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对于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而言不容易,建议除了调查与思考外,可以借助于备课组,科组的力量,通过讨论,比对及再三思考,查阅文献及资料更快地达到目的。
名家点评的精彩丝毫不逊色于课例,参与的著名专家名师有张丹、范文贵、张景斌等18位专家名师,对每个课例及设计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我不只是数学》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深入研究,期待这本书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