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元在《医海见闻》里讲了一个故事,著名的外科专家裘发祖老年时感叹道:“外科越干越胆小了!”
我认为之所以越干越胆小,就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多,怕出错。外科是个风险性很大的专业,每个人的机体状态都不一样,有很多很多未知的陷阱,再怎么小心谨慎也怕掉进这个坑里去。听说有个医院在做一个简单的“腋臭”手术时病人死了。按照常理这么小的手术咋会死人呢?但是,往往就会出现问题。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不是机器,哪个零件坏了去修就可以了,不会影响别的部位。人就不同了,得了一个小病小伤,按理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就像前面说的,偏偏就出事。或许有人会说你们医生为啥不全面检查检查,这么草率手术!说实话,一般的常规检查还真查不出来有些潜在问题,有些是病人自己隐瞒不说,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检查做多了又会认为医生小题大做,又要让他多花钱了。
一般情况下是医生按正常思维,走疾病诊疗指南上的常规检查,不愿意给病人增加负担,小伤小病嘛,一般不会有事儿的。这就是一种干得多了,以经验判断的惯性思维。像心脑血管潜在疾病,再有个小伤小病的就危险了!像是藏在黑暗处的幽灵,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来,让你心胆俱裂,是医生心胆俱裂。病人危机重重,医生心胆俱裂,这就是坑,冷不防就会掉进去。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再怎么优秀,再怎么谨慎,都难逾越这个陷阱。这不,前些日子有个医生给一个前臂骨折的老太太打个石膏,石膏刚刚打完,突然老太太就倒地死了,抢救了半天也没有救回来。这个医生是欲哭无泪啊!对他今后的医学生涯都有巨大影响,畏首畏尾,各种害怕,各种无奈!这个心理阴影很难消除,伴随这个医生的终生,正常的诊疗也会让他难以决断。
也许你觉得走了那个医生不要紧,不会影响什么。那么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今天,这种不良刺激就会向瘟疫一样传播开来。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据说医生护士都不愿意子女来学医,因为危险因素太多太多了,什么问题都会让你身败名裂,再怎么兢兢业业艺高胆大,也经不起折腾。
这里所谓的胆小,应该理解为“谨慎”更为恰当。
早年在慕尼黑.施瓦本的医院当外科医生。有一件事影响了青年裘法祖的一生。一次进行手术。发生了一次意外事情,他手术的阑尾炎患者,在手术后第五天,突然死亡了。虽然经过解剖证实,死亡原因并非手术出错。与他无关,但是导师的一句话影响着裘发祖以后的职业生涯。导师说:“裘,这是一个有着四个孩子的母亲。”
裘法祖明白,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互不相干的患者,而是一个个母亲、父亲、丈夫、儿子、女儿、妻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此以后,裘法祖兢兢业业对待每一次手术,力争做到准确无误。裘法祖说:“做医生难,做好医生更难,永远做好医生最难。”
他一辈子小心谨慎,手术中使用的每一个器械,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才成就了他是中国外科之父的称谓。
“害怕”,也是每个外科医生的成长路上都会遇到的心理历程,是一个逐渐成长、日渐进步的过程,也是精神层面和技术层面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初学医者总以为无所不能,“三十年学出来的是小大夫,三年学出来的大大夫。”、“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等到什么时候遇见了问题,担子压到了肩上,才会有压力,才会成长起来。这个时候才知道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的时候是万万不能的。
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富有哲理: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