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昭11
“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无法托起一张灿烂的脸,这不是卫道士的说教,这是人性,是人的法则。”最真的自己,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是灵魂和肉体的双重享受,这一切源自于人性的善和灵魂深处的善愿。
这是第四遍读《遥远的救世主》,每一次拜读都会有不同的享受,我对本书的思考,就像是虔诚的基督徒对待《圣经》,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在进行朝拜,那里是精神的解脱,是灵魂的归宿,更是引起思考的渊源,在本书的每个细节我做过很多的读书笔记,但都没办法完全表达她所引发的内心思考,在读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突然对内心深处的“善”有了思考,我把“善”作为人世间的一方不曾污染的净土,存在于人们心间,在那里有着灵魂的归宿地。
这篇文章源自书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在这个太平盛世的年代里,我想更多的人对待罪恶,对待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更多地是批判,对他们最终所受的惩罚,更多地是罪有应得的想法,当故事的主人公在数次犯罪终于被抓时,他在法律的审判之下显得是如此的平静,因为他明确知道对于自己所犯的罪恶,在法律面前足足可以被枪毙四次以上,在证据确凿的审判厅上,在法律需要他给社会一个解释的时刻,他保持了沉默,因为他也知道,这一次是生命的终结,再多的诉说也无法解脱自己的罪恶,他迷失在自己的罪恶深渊里面,内心深处的善愿被完全压制,他缺少唤醒善声音,内心没有净地,灵魂无法归宿。
罪恶的终结是内心善愿的在再次开始,他认为说与不说已无价值,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生命的结束,所以他保持了沉默,可是他却忽略了另外的一点,法律不只是一个程序,对于罪恶的审判,也不只是还社会一个公道,对于生命我们是存在敬畏的,法律在另外的一个层面上对罪恶的审判,对罪恶者的惩罚,在根本其实无法去弥补之前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审判惩罚的目的更多地在于给罪恶者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让他们在平静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把自己内心的善愿再次开启,让罪恶的内心获得拯救,给他们的灵魂一个交代,让灵魂可以回归。
灵魂得到归宿的根源是培植我们内心的善愿,在心里营造一片净土。造物主在造就我们人类时,就已经将善根放在了我们的心底,只不过那个时候更出生的我们就像是一张白纸,什麽都不知道,而在后天的活动中,通过经历一步步在白纸上培植我们内心的心性,根据外界的影响选择善恶存储于内心,这是罪恶的产生根源,但因人性使然,内心存在善根,我们更多地人是将善存储,将恶驱逐,这便造就了心里的净土,但是在尘世的无奈之下,有些人生存无道,而又为了生存,才无奈的选择罪恶的一面,本就是不得已之举,所以对于罪恶我们也要给出一份同情,而不仅仅是批判,我想这也是我们内心善愿的一点体现,在别人的罪恶中体悟性善,培植自己善愿来解脱我们自己的内心。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我们物质世界的满足,对待精神的涵养却保持在落后的水平,为了物质很多人选择尔虞我诈的行为,以此生存于尘世,当他们在生命终结的时刻好多人开始反思自己,开始了灵魂回归的道路,可是有几个人是含笑淡然的离开,因为他们一生之中善是被压制的,灵魂没有了更好的归宿。
生着的时候,用恶来生存,死去的时候想用善来回归灵魂,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折磨,所以在我们活着的时间里,我想我们更多地应该用善行来净化内心,时刻保持内心的那方善的净土,在生命终结时让自己灵魂安然的回归。
心底的善,才是灵魂归宿的净地,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做善事,让心底的善根发芽成长,给灵魂一个可以归宿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