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著名文豪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丽,并和她结为连理。娜坦丽长得很漂亮,但与普希金的志趣不同,每次普希金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我不要听,不要听!”她总是让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豪华的宴会,普希金为此丢下了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致使文坛上少了一颗璀璨的巨星。
普希金的悲剧是怎么酿成的呢?这就要说起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了。
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的,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普希金认为,一个漂亮的女人必然有着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可惜他想错了。
爱德华·桑代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只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这其实就是以偏概全。从普希金对娜坦丽的判断上,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种主观的心理臆测,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认知障碍,它很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是盲人摸象,容易把本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那么,要如何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呢?
第一,避免以貌取人。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时,不能只看长相和穿着,还应当多了解他的行为和品质,若总是以表及里来推断,往往会产生偏差,无法真正看清一个人。
第二,避免投射心理。有的人看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人品质优异;倘若知道对方是刚刚从监狱里刑满释放的人,就会觉得他可能别有用心,充当好人。其实,这完全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产生了投射。投射现象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若不加以注意,就可能出现晕轮效应,做出有偏见的行动。
第三,避免循环证实。疑人偷斧的故事,想必你一定听过,当你对一个人产生了偏见,你就会寻找各种理由来证实自己的这个偏见。你的异常举动被对方发现后,他自然也会对你产生不满情绪,要么疏远你,要么敌视你。你对对方的这种反应,又会加深对方偏见的看法,实际上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让自己走进晕轮效应中迷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