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你真的知道吗?”
“你确定你知道吗?”
“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
这是今年世界杯上某网站的广告,用的是最简单的广告套路 —— 重复,虽然这种方式直接粗暴也有效果,但真的很 Low,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其品牌调性。
但今天咱主要不是说广告的,而是来回答问题的。
有句话很流行: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我的答案,借用这个广告词,真诚地反问下自己: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
王阳明已经用他的一生和学说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知行合一,极简的四个字,却能很好地回答了上面一大堆问题,并且运用好的话,是可以过的好这一生的。
字面上简单理解就是,知与行动合为一体,才是真的知。知道了没用,说到了也没用,要真正实践起来,才有用。这有点像鸡汤,也像口号,4个字读起来很顺口、直白,也很有指导意义,因此,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甚至有首歌唱道:说到不如做到,步步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在此,借用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来说明: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此主要说明知与行的本质。凡人有某种感觉,同时便起某种反应作用。反应便是一种行为,感觉与反应,同时而生,不可割裂开来。
这有点违背我们的常识,按照我们的感觉,知道了一件事,并不意味着做一件事。比如,拿足球来说,很多人知道怎么踢好球,但却不一定能踢好,所以这属于两件事。而在王阳明看来,这实际上是属于不知的。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分不开的,比如,知道了痛,必然自己已经是痛过的,知道了寒冷,必然是已寒冷过的。知的本身,已是一种事实,这事实早已有行为的意义的。否则即为未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从心理历程看的,“知”与“行”是互相依靠,如鸟的两个翅膀,缺了哪一边,另外一边便不起作用了。
人们做事情,必然是先知道要做什么,而后按着知去做,此即“知是行的主意”、“知是行之始”。“知”需要“行”来贯彻实现,此即“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成”。
对比现在,很多人将知与行分成两件事去执行,认为一定要先知道了后才去行动,如此经常导致“终身不行”、“终身不知”,过不好这一生。
以此观点来看学校所学知识,若无应用,绝对算不了知识,或者,终究不会知。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由前面两点,知行本是一体,所谓“知行合一”,那为何又分成两个字来说呢?王阳明说,有种人做事情,“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完全不反省思考,此为“学而不思则罔”,所以要有个知来指导;而有另外一种人做事情,“茫茫荡悬空去思索”,完全不肯去实践,此为“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有个行来检验。而若领会了知行合一,则知道了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个功夫,就不会为这两字迷惑了。
以上三个方面,基本阐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看完后,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