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抽点时间,终于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我忍不住分享——前几天和一位老板聊天后的感触。
戴继善,佛山一剪梅彩色印刷厂老板。一下季华大桥,在道路右侧,就可以看到印刷厂的门面。即不整洁,也不高档,如果不是2016年一剪梅成了鹰牌的中标单位,我想他们如果过来谈合作,我这一关可能就过不了。
第一次见他,是我急用几张彩色打印稿件,而平时合作的广告公司嫌数量太少,还不够开车送货的油钱,不肯接单,于是我就找到了他。
很快,他就送来了。第一次见面,他非常客气,约一米七的个子,黑色的西服套在他瘦瘦的身上,显得格外的宽大。手里拿着两个手机,一个移动电源,在和我聊天时,电话不时的响起,总是挂掉不接。恕我直言,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小作坊的老板,但是处于社会礼貌,我“客气”的称呼他为戴总。
我和戴总平时接触不多,但是他每次都是非常客气。他一个人送货,搬运一箱箱图册上上下下,满头大汗、满脸笑容。关键是答应我交货的时间,从不拖拉,慢慢的赢得了我的好感,我曾很真诚的对他说:戴总,我想每一个和你合作过一次的人,都会愿意和你合作第二次。他听了后很感动,不停的说着谢谢。虽然我发自真心的这么说,但我依然感觉他是个小作坊的老板。一个印刷厂利润很高吗?
后来有一次我和他说货款要延后一个月才可以付款,并向他表示歉意。他说没关系,这两年外面欠了他700多万……我当时非常震惊。印刷厂?700万?别人欠他?我还是半信半疑,因为实在感觉不到他是个有钱人。
直到前两天,我去他的印刷厂处理点事情,他怕我无聊,拿了几本书给我看。其中有一本《我的高考之路》,看完后感觉作者的十六七八岁,怎么那么多姿多彩,那么优秀,不禁深深的佩服。作者叫戴浪,看到照片,文文弱弱的样子,和戴总有着八分相似,我就问他,他是你孩子?
戴总说:“是的,是我儿子。”一向谦和的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眼里是有光的,感觉到他每一个神经末梢都在传达着欣慰,自豪,满足的笑。于是,在我“喋喋不休”的好奇询问下,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戴总,你孩子好厉害啊,现在在中国传媒大学?”
“是啊,今年已经22岁了,大三。还没有毕业,不过在实习了”
“哇,这么厉害。”
他开心又谦虚的笑着说:“现在在实习,以前在爱奇艺,做xxx的助理。后来去了xxx节目组,给黄渤和xxx做编导(之所以用XXX代替,是我忘记了。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对娱乐节目,明星基本不认识,所以当戴总很骄傲的和我说出这些节目的名称时,我有浅浅的印象,没有看过,所以现在已经忘记了)”
震惊中……
他接着说起了他的青春史。
他是82年的大学生。
是的,4年大学生。我不知道那时候的大学是有多么难考,他说他是他们村当你唯一一个,又说了好多学者、企业家和政府机关单位的同学名字,再次体现了我的孤陋寡闻,只记得有几位是中科院院士和副省长。但有一个我记得特别清楚,欧神诺总裁……
毕业后,在老家有一份在87年月入360的政府机关工作。但90年代的下海浪潮,把他从湖南推向了广东佛山,开始了90年代月入1800的生活。很快就被单位分配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几年后,用8000元买下。买下后第二年,石湾医院征地,很荣幸被征地了,赔偿30万。于是人生事业的起步资金,就这么忽然来了。
我在感叹着戴总运气真好之余,他接着说:
没过多久,他所在的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本已上市,却出现亏损,即将被人收购,买的股票,成了废纸,那段时间他特别迷茫。不用工作的时候,就整日整日泡在佛山图书馆。那一年他获得了佛山市青年读书爱好者称号,因为他的借书量是全市第一……
我被他逗笑了,不过他并不像其他人无所事事的时候,打牌、闲呆在家,而且选择去读书,这种求知爱学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他说有一天他看书累了,走到图书馆顶楼休息一下,发现楼下有一位老师,带着3个小朋友在拍电影,他觉得很有意思,看了一会。就这么个小事,也许在人生中连过眼云烟都算不上,但是对于他和对于他的孩子来说,却是人生转折的起点。那年他的孩子,戴浪,三岁半。
我问:你不会是因为这个事情,就去这方面培养你孩子吧?
他说因为他自己不善言辞,想在下一辈身上弥补。觉得小孩子多学些才艺也是很好的。
我神色黯淡了一下,心里是否认的。为什么家长都喜欢把自己的爱好和偏执,强加到下一辈孩子身上呢。于是我接着问:那他喜欢吗?
他说:刚开始让他学钢琴和主持。发现他确实有这方面的天分,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系统的培训。从青年宫到佛山电视台小主持人,从授课老师到表演艺术家,从5岁到18岁,从佛山到北京,一个个陌生的老师名字,一个个有些熟悉的少儿节目和学校,演员,从戴总嘴里说出来。
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作为优秀家长的孩子,背后付出了多少?
他说他们请的老师,往往一节课一个小时就是一千起,有的甚至更贵。暑假里,请国外大学生,一起出去玩,一起吃饭喝早茶,一起学习英语。去北京学习,一天要去好几个老师那里,是比较累。
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不过孩子更辛苦,有时候学习加练习,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尤其是艺考期间,还不能放弃文化课的学习。
我能体会到他言语之间的心疼。
他接着说:他们请老师的价格,孩子到现在都不知道。
我有些不能理解,问为什么。他说不想让孩子压力太大,他只想用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用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特别伟大的一句话。
因为在我刚工作时,就被教导: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多的个性,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能生活下去就好。所以,我不会去肆无忌惮的选择,喜欢或不喜欢。不排斥就接受,能承受就忍下。我想有千千万万个人都和我一样,不知道喜欢是什么,不知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心境。
我接着感叹,那你孩子好厉害,家里有钱还可以这么努力。而现在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就学会了攀比,甚至不思进取。
他说他孩子在生活上是比较低调,除了对自己用的东西,比如相机,电脑,化妆品(表演需要)等买的比较贵,吃穿都不是很在乎。这一点我是相信的,有其父必有其子,什么样的家风有什么样的孩子。
我觉得有些像小说和电视中的人物一样,有些不现实,有这样的孩子?我问到:他难道不调皮吗?你们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戴总又呵呵的笑道:调皮啊,怎么会不调皮。从小五岁开始有目的的培养,培养他在学校在班级的能力,做活动做干部做社团带头人,让他有责任感,独立有思想。关键是一定要和优秀的人接触,优秀的老师授课,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他强调了两个非常),所以那些便宜的老师他们不请的。那些专家或艺术家,虽表面上严肃,其实人都非常好,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谦和和包容。从他们身上,他学习了除专业外,更多心性和做事能力的培养。
“那这样优秀的人,你们作为家长去认识他们帮小孩子授课的时候,有困难吗?”没办法,我情商比较低,就这么横冲直撞嗯问出来了。
他说没有,因为他孩子优秀,是他孩子一步一步引入了这些更优秀的朋友和老师,到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圈。
刚开始是小学,从青年宫里选少儿节目的小主持,当时七八个孩子中选一个。负责人让他们自主说上一段话,关于张家界。正巧他孩子去过,就被选上了。从此在佛山电视台录了好几年的节目,于是一步一步在老师们的推荐下,认识了更优秀的老师。
……
聊天未结束,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戴总和他的孩子。
戴总,其貌不扬,瘦瘦小小,衣着普通。有时候货款不到千元,却有几万张的宣传页,一个人从一楼楼梯搬到三楼。他一天要服务的客户不止华鹏,每天都是步履匆匆。我想如果是我,我是老板,经常被网络上:“人生苦短,要对自己好一点”这种语言洗脑的我,愿意让自己这么辛苦吗?当我有钱了,我还能保持着质朴和勤奋,不骄不躁?我的答案是不能,我做不到。也许我会变得骄傲和功利。
所以,有些人为什么穷?而且穷三代?
一是:懒,不肯吃苦。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连我都不相信凭借双手双脚,会解决不了温饱。不会却不学,不懂却不钻研。贪图安逸,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又有什么资格,在娱乐场所酒后感叹:时不我待,命运多舛?把责任归结于运气、家人、公司、上司?
两个字:活该!
二是:没有思想,或不敢做、害怕做。有一个共同点,脚都迈不出去。
如果真的安于现状,那说明至少他对生活是比较满意的,无可厚非,也是一种人生。
但最可气的是,空想者。(我称有想法,不敢做害怕做的人为空想者)重头再来,重新开始,确实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家庭,老人,孩子的压力,让很多国人逃脱不出“生活”而字的掌心。
肆意而为之人,尽管随心所欲,但往往都是我们眼中的另类,不懂责任,自私妄为。
我至今不能接受那种另类,但我也不能接受“空想者”。想想想,迈不出,也是原地踏步。更有可笑的空想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笑话那些思想和身体都安于现状的人。其实生活没有那么大的残酷,“等以后xxxx了再说”,这句话,消耗的是我们的年龄和一颗不甘的心。那我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
三是:不懂“培”和“养”。
“养”是根本,是把下一代养育成人,让他健康,快乐,具备“人”的普通素质。
“培”字从土,从咅,咅亦声。意思是像拥护所立之君那样给所栽植物的根部拥土。可见需要灌注的是大智慧和思想,需要辅助的是经验,信念,需要教导的是选择和心性。培养培养,养是根本,培是未来。
那些恨铁不成钢的,也需要想一下。孩子们是否喜欢过什么?是否坚持过?是否害怕迷茫过什么?是否从幼时的聪明伶俐变成了少年的木讷愚钝?为什么不能自强自立?为什么攀比骄傲?为什么越来越没有主见?为什么越来越恨铁不成钢?
好好想一想,家风有无问题,大人们的思想有无问题。如果这些没有问题,父母们提供的生活学习环境是什么样的?简单的说,幼儿时期的孩子是没有选择权利和思考能力的,父母赠予什么,社会和学校反馈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些都不重要吗?我们给予和付出的,对不对,够不够?
附:戴总说他只想让孩子坚持孩子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和他一起奋斗。他会带他去很多地方增长见识,和他聊天写信,关注他,尊重他。让他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戴浪,高考时文化课距清华大学2分之差,也可以选择重点院校。以后有可能是专家学者,机关干部,律师法官等令人羡慕的身份,但在关键时候,他依然选择了坚持十多年的热爱。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据说面试时,本面试的是主持专业,后被考官看中,建议并动用关系,让其进去到中国传媒大学最强专业——电视编导。据说全国电视台台长,有40%都是那个学校专业毕业的。在戴总办公室发现一副粘着灰尘的锦旗,关于资助贫困儿童。他说他喜欢资助成绩不好家庭贫困的,因为成绩好家庭贫困,社会关注的焦点多,以后有能力凭借自身学习改变命运。而成绩不好的,一点资助有可能改变孩子的生活轨道,不会往坏的方向发现,不求其富贵,只求对社会无害。
我信因果。我们的现状,或者说后辈的现状,好与坏,得与失。都是与过往息息相关的。
最后附上戴浪的一句座右铭:你不在那个位子,永远不知道怎么做。
我说:不去做,永远做不成。“就这样吧”,“好难啊”,“可以吗”,“怎么做”,真的会穷一代,穷三代……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的精神务必会影响到家庭。
不论我的看法对错与否,总之这篇文章,被我称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