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这个词是我从青春期伊始到现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的成长不算圆满,其中颇多曲折,但是我从没有人在我身上冠一个“叛逆少女”的名号,这在我很多朋友身上也是。
我在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对于青春期是畏惧的,因为在当时的我的认知里,青春期意味着长痘和天天和父母叫板的烧脑岁月。
后来,我长痘了,我的青春期也仓促的拉开了序幕,唯一有变化的是我开始和父亲不停地争吵。每天吵每天吵,分不出输赢,争不出个结果,可依旧每天饭桌子上唾沫横飞。和父亲无休无止的争吵无情的剥夺了我在学校和睡觉以外那少得可怜的能够喘息休息的时间。
我曾以为我是进入叛逆期了,可是现在回头看看,和父亲的争吵不是没有理由的。
他看过了尤以自己为例的大多数过来人的失败,害怕我会走弯路,害怕我重蹈覆辙,他每日每夜的早起晚归工作,挣着那份随时可能会被喊走人的工资,每月存着当时对我来说海市蜃楼般的大学储备金,他在为我铺路,也在为我矫正路径。然而他却忽视了长期以来他对我的陪伴的忽视,他自以为了解的那个女儿并不是我的全部,成长陪伴的空窗期让我对他的感情由爱到怕到怨,复杂感情的积累一旦爆发,其势头堪比火山爆发。
若不是母亲的叫停加上后来学校课业繁重,越来越多的作业压垮了我的肩膀,也削减了我的争吵精力。
和父亲的争吵戛然而止,一如它开始时的势头轰轰烈烈滚滚而去。我们后来都对那段时间闭口不提。
与之相对比的是近来我的妹妹过早的表现的叛逆势头,在我认为还应该是为了学习而焦头烂额的年龄,她却早已经开始让她妈焦头烂额。她每天进办公室连带着她妈每周不时被请到班主任办公室谈话。
她妈没办法了就来找我,让我和她好好说说,我话头还没起,女孩子就已经在那边迫不及待的一句“姐姐再见”结束了话题。
其实我是不愿意当一个处于青春期敏感少女的人生引导的,毕竟我自己都没活得特别明透彻。如果不是她妈妈亲自开口,我是一直抱着任她野蛮生长的心态当一个看客的。
这个女孩从小就是处于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小学以前的时光真的是应了那句“三天一顿胖揍两天一小揍”,她爸揍完她妈就在后头哄,后来是他妈揍完她爸在一旁帮她腔,父女之间的组合随时拆伙,只要他她爸不打她。
她说话向来不顾旁人感受。有什么说什么有多难听就多难听,不管对方是否年长。她妈妈认为这样至少她不吃亏,有时甚至她凶她奶奶,她妈妈事后还是以一种认可的态度告诉我们。
就像她班主任说的,她很聪明,所以她能明白我突然给她打电话的目的,她能听懂很多弦外之音,她能一生气怼起人来让你目瞪口呆。
而她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
我觉得用劣迹斑斑来形容她有些不当,可是我的词库里真的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她,在我听闻她现在做出的那些事和说出的那些话时,我一点的都不惊讶,这是我早就猜到的,她真的完美诠释了“有过之而无不及”。
旁人用叛逆期来宽慰她每天心惊胆战的妈妈,我却很想知道,这是否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不听父母话的青春少年少女的合理理由。
因为我叛逆,所以我为所欲为,所以我一再伤父母的心也可以没有负罪感,所以我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父母一旦不满足我就离家出走,所以我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拜托!青春期是你的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可不要,把它变成你父母的二次成长。
我觉得叛逆期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有些孩子她就是听话就是懂事就是懂得体贴人,还是那句我妈常说的:乖的自己一直都乖。
父母应该更多的是做好孩子的人生引导,这是不分时期的,青春的孩子敏感是常事,只要父母多关心多陪伴,是真不会有那么多借口让他们野性生长的。
我曾看过一句让我瞬间泪奔的话:“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啊。”看到这句话时恰好是我和父亲“停战”后,突然间就理解了他每次争吵后试探的讨好和有些拙劣的笑话。
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儿女,他们在努力做好,那你我就更应该做到更好。哪怕他们不够好,我也希望你日后成为父母时,是比他们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