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每個人都要看,除了療癒自己的心靈以外,了解冷暴裡的來源,了解那些慣用言語攻擊別的人的心態,也要避免自己不小心成為施暴者,冷暴力這本書道出社會問題最嚴重的部分,太多表面上看見的事實不是事實,太多的無心傷害被視為理所當然,如果不去尋找源頭就會陷入人云亦云,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冷暴力造成的社會問題就是這麼多,那些被大家誤會所謂的反派搞不好正是是語言暴力受害者。
這本書讓我理解了語言霸凌,閱讀完這本書後,希望能夠讓讓自己遠離冷暴力,也不要在無意中成為霸凌別人的人。『可以稱讚就不要批評,可以圓融就不要尖銳,愛的力量影響力才是最大的』,看得懂這一點,才能把心從狹窄的牢籠中放出來,成熟的面對所有的關係,用最有效的方式溝通,大氣的贏得掌聲。
作者說:「言語可以摧毀一個人產生精神疾病,但是法律不能制裁,也無法開醫生證明。」讓人感受相當深刻,有多少看似加害者用控制對方情緒作為武器偽裝成被害者,冷暴力的極致是加害者用傷害的語言讓對方有受不了產生情緒反應之後再向外界明示或暗示被害者是不可理喻,讓被害者無法翻身直到自信全毀,長期以往相信自己無能並崩潰為止或是長期壓迫訴諸暴力。好可怕~
尤其東方文化下比較少稱讚,非常多人自我情緒控制不佳又習慣帶著譴責或是威脅的溝通方式,試圖對方覺得愧疚或是害怕達到目的,但當你試圖把責任往對方身上推,讓對方覺得愧疚的目的了但其時常常愧疚以外的情緒還夾雜很無辜、傷心、委屈和被冤枉等情緒,傷害感情達到當下的目的,卻把對方推得好遠好遠,當下雖然達到目了,但是卻失去的卻多到無法計算的,尤其是再也回不來的情感,有誰喜歡和讓自己感到愧疚甚至恐懼的人長期在一起呢?
例如:爸媽對孩子言語施暴,導致孩子自我保護開始反抗父母,父母在向外界宣稱孩子不受教,導致自己的孩子無法被外界認同,從此一蹶不振。很多父母愛說:「算了,我就當沒養過你,真後悔生下你。」背後的意思是「都是你的問題,我不愛你了,都是你害的。」就算孩子當下真的乖了,但私下一定拼了命找機會離開家。
書中提及通常會使用語言暴力的加害者,通常都是心理狀態不正面,對自己沒自信,因此希望將自己的錯怪給被害者,想試圖讓外界認為是自己是優秀的,慣性找尋用別人的錯讓自己平衡,不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容易被害類型讓我覺得很訝異,通常是「表現優秀的後輩」不願意盲從,意見太多顯得不受控制,讓加害者感覺對方比自己優秀受到威脅,通常身份都是後輩或下屬,上司壓制下屬、父母親壓致孩子,往往都是拿弱者開刀,因為身分關係無法抗衡只能一直委曲求全造成精神問題。
作者強烈建議一但有發現冷暴力出現,嚴重的情況必須立刻離開,發生在職場或學校必須立刻離職、轉學遠離負面環境,不能讓自己長期陷入情緒壓力過大的環境當中導致崩潰。但讓人覺得傷心的是,我們視為避風港的家,其實正是最會導致精神崩潰的地方,畢竟血緣和感情是逃不走也丟不下的,通常加害者是習慣性不自知的用譴責的溝通方式,用自己的標準不斷的審判對方的罪,大大小小的負面情緒,加上逃不掉的關係天天得面對,一點一滴用厚厚的牆把親密關係越推越遠,最後導致關係破裂但是也無法立即逃離而造成精神問題。
冷暴力一書也提到了而婚姻失敗的元凶通常就是單向溝通,不帶感情的音調,冰冷的表情、暗示的責備,讓被虐者搞不清楚前因後果,當言語溝通不成,造成彼此交流變少,距離感越來越遠後被虐者往往轉訴諸文字溝通,施虐者繼續不予回應則容易讓被虐者焦躁不安是極大的精神壓力,加害者還有一個特質就是一定要設法證明自己是對的,目的是讓被害者服從,因為愛對方而無法堅決離開負面的對象,不顧一切的愛與堅持,最後讓自己遍體鱗傷。但事實上婚姻的結合是兩個人互相扶持,不應該是傷害,應該是充滿溫暖的問候、微笑、包容的,互相看到對方的笑容的。
組織職權混亂的公司最容易產生精神暴力,因為權責不夠清楚,指標不明,想要凸顯自己只能用打擊別人或是邀功的方式,因此常有上司為了邀功把員工當成跳板呈現「對的都是我做的,錯的都是別人的責任的氛圍,上司的否定,同事的不理不睬,長期受到諷刺或是漠視。
冷暴力ㄧ書的作者有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當中有許多精闢的故事案例,閱讀這本書能夠讓自己更理智的看待事情,也許我們新聞上看到的這些罪犯便是長期的精神被害所產生疾病的患者,如何根治要從每個人都建立「健康的身心」開始。
想要人走向正面循環最好的方式不是讓他有罪惡感,而是支持、陪伴、擁抱,「愛」就是正面堅定而強大的力量。畢竟感覺被掏空做什麼事情都不對,感覺被愛包圍,就算再多的困難也能勇敢脫繭而出。
面對冷暴力,若是逃不開,就得練習放開,讓自己變得更開朗幽默,坦然面對,那些莫名其妙或是自我管理有問題的人其實旁人看在眼裡都是一清二楚的,通常都只有他自己不知道兒以,別讓心理上的鬱悶和壓抑影響到身體狀態,毀了自己的未來。最重要的是開口講話前多想一想,自己脫口而出的這句話會造成怎樣的後果,還是意氣用事,逞一時之快卻帶來不可預期的後遺症,唯有增加知識,不斷檢討和調整自己才有機會造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