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是写过高山大海的,比如,以美裔英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最后的创作生涯为蓝本的长篇小说《大师》;比如,以一个同性恋的困窘为主题的长篇小说《黑水灯塔船》;再比如,以永远的文学母题母子关系为探讨对象的短篇小说集《母与子》……以我读过的科尔姆·托宾三部作品的经验翻开他的新作《布鲁克林》,真是大吃一惊,这一回他怎么写了个格局如此之小的故事?
后来,听说科尔姆·托宾的这部小说被搬上了银幕,真是好奇极了,他们会把科尔姆·托宾的作品弄成什么样的电影?后来,又听说电影《布鲁克林》的女主角西尔莎·罗南一步之遥没能获得奥斯卡女主角大奖了,真是对电影充满了期待。
可是,此地网络上清晰的《布鲁克林》很难找,也就一直搁着了。
从芝加哥飞回上海的飞机上,居然有这部片子。
这是一部非常忠实科尔姆·托宾原著的电影。
电影将爱丽丝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姐姐和姐姐教会里的朋友的帮助下,由爱尔兰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当售货员的故事,表述得行云流水。就算爱丽丝初到美国因为思乡而情绪低落的片段,电影像小说一样是淡淡而来淡淡而去;就算姐姐猝死爱丽丝不得不丢下布鲁克林的工作丢下布鲁克林的簿记学业以及在布鲁克林认识的爱人回家奔丧,电影也如小说一样不动声色地让爱丽丝越过了家乡用乡情对她的羁留,回到了纽约布鲁克林回到了那个意大利人的怀抱。
电影戛然而止,没有比小说多一分或少一分——这样的故事,何劳科尔姆·托宾的如椽大笔来写?如果好莱坞也对写过高山大海的科尔姆·托宾突然转身写起了小女子的家务事感到疑惑,那么,就不会有一部同名电影。
那么,从小说到电影,科尔姆·托宾的《布鲁克林》究竟凭借什么样的特质让人纷纷注目?
将一位伟大的作家如何从写作的困境里拔擢出来的心理过程跌宕起伏地描摹出来,是科尔姆·托宾的写作生涯中的一次高潮。
因主角罹患艾滋病就注定了《黑水灯塔船》写的不是普通人家的生活。
而《母与子》中的母子关系冲突,科尔姆·托宾也为其设计了非常之境。
特殊人群的特别的人生,固然更加容易精彩曲折引人入胜,然而,真让作家显现功力的,则是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写得有声有色令人过目难忘。那么,《布鲁克林》就是科尔姆·托宾的一种尝试。
他做得非常成功。
一个爱尔兰女孩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他乡开始自己普通得如沙漠里的一粒砂砾的生活,照理难以出彩。读完《布鲁克利》又看完《布鲁克林》,我一直在想,科尔姆·托宾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让一个很容易淹没在文字海洋中的故事彰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的?环境在变,相伴你的人在变,不变的唯有你自己对未来的期许——这真是一个永远无法过时的话题,所以,就算科尔姆·托宾将故事放到了上世纪的50年代,又怎样!照样温暖、慰藉当下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奔走天涯的孤独的人。西尔莎·罗南也是出色,就算是初到布鲁克林因为思乡而涕泗滂沱,她也如手里拿着秤砣一样将艾丽丝这个人物演得非常稳当。
原来,收敛的表演也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