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这是一本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这句话听来很俗套,但请你耐心读下去。
初看时,满纸触目惊心的脏话令我犹豫不决,买还是不买?受到名师推荐的中学生阅读书目的影响,决定“从众”一回。先是强忍住不快,耐心地看完第一遍,依然没有消除疑虑,甚至怀疑是否是翻译译失误了?转而一想:“译林出版社”应该算出版中外名著的最好的出版社之一,有那么多高水平的编辑把关,不会出劣质的作品,可能因为自己水平有限,没能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静下心看第二遍,跟主人公平起平坐,尽量回忆自己青涩的中学时光,揣摩高中生的内心世界,读着读着茅塞顿开,发现16岁的主人公原来是那么善良率真同时不怎么成熟,在虚伪的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但有些行为不宜提倡)作出抗争,貌似叛离,确为捍卫人性深处难能可贵的那些品质。书中一些细节描述更突出体现了主人公霍尔顿异于常人的见解与观点。例如:
他将“修女募捐”与“女朋友的母亲募捐”两个事件对比,联想丰富,使读者领会到“真正的同情应发自善心而不是虚荣心”。
他用调侃的口吻叙述历史老师老斯宾塞先生的“最后一别”,令读者惋惜这位老师,明明是想借此做件有意义的事却偏偏适得其反,逼得主人公霍尔顿频下“这招真下流”的无奈总结,本来他对老师仅存了一点好感便荡然无存,最后自嘲地以“生活在南极和北极的两个人”来为彼此的关系画一句号。
“安多里尼先生可以说是我这辈子有过的最好的老师”——这句评语源自一起意外的救赎,“他甚至都不在乎自己的大衣上染满了血”——这一情节被主人公霍尔顿敏感地捕获。这无疑是一起真正的心灵教育,胜过千万次的说教,当他四处碰壁倍感无助时,自然就想到了可敬的安多里尼先生并求救于他。然而命运似乎在同他开玩笑,两个善良而敏感的人太亲近倒反而生出事端,这看似同性恋的“拍额头”举动令人啼笑皆非,最终使霍尔顿丧失理智几乎跌进绝望的深渊……
本书中主人公独特的观察视角尤其宝贵,它们无疑是纯真的公正的和有启示性的。
“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by Hamlet. 但在主人公这儿选择似乎不是问题,他选择不同流合污而被社会(学校)抛弃,在随后短短几天中他努力、挣扎、暴发、妥协、沉沦,使自己几乎陷入疯狂的精神境地,令读者揪心,也令无数父母生出无限爱怜,祈祷这位迷途的羔羊早日回到温暖的家、父母的怀抱。
本书一大亮点即集矛盾于人物一身:英俊的外表和脏话连篇的口语,内心的纯良与外表的故作老成并偶发的暴力倾向。置身于美国社会这个大染缸中,也许不难理解这种“矛盾”。透过种种现象背后挖掘本质,读者会发现,在纸醉金迷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象霍尔顿这样的青年尚能保持纯洁高贵的灵魂,“出污泥而不染”,实在是太珍贵了!
如果你家中有这样处于青春期的貌似叛逆的孩子,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有世上最真最纯的孩子;但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子女,你又是不幸的,因为你有可能助纣为虐,使这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变得“可憎、下流”(这世界当然也包括你)。谁都不希望成为不幸的人,那么信任你的孩子,帮助迷途的羔羊回归。
真诚希望所有“麦田守望者”得以实现他们的善良的愿望!
2014年9月5日初稿
【后记】
说实话,我读这本书犹如嚼青苹果,有涩口之感,也许是女性缘故不太喜欢满口脏话的大孩子。抛开粗俗的口语,这本书称得上优秀的青少年课外读物。写作本文一来练习文笔理清阅读思路,二来提醒青、少年读者知性地阅读,理性地选择,别被“名气、全球销量”等暂时的光环迷惑盲目跟风,每个时代都不会缺少经典名著但也制造着大量的迎合不同人群口味的“滥作”。如何判断经典?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流芳百世,是基于文本自身的文字、文体层面的独特价值和经典时代意义,它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录和良心。那些经历时间长河洗礼的经典名著超越具体时空,具有探寻生命本质,直达人性深处的力量,这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阅读经典能助我们养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和高膽远嘱的视野,抵达海纳百川的人生境界!
2019年10月8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