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抱着扬名立万、著书立说、写作赚钱的目的进简书,这样的朋友肯定不少。当初我不也是这样一头扎进来的么?
写到现在20万字了,中间经历很多次的放弃,终于把写作变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我想明白了:写作更多的是为了和自己对话,表达心中最浓烈的情感、分享当下最深刻的体悟、记录自己点点滴滴的成长,这就够了。如果我的文字竟然恰好给了其他朋友以帮助和启发,那便是意外之喜,当浮一大白。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的文字固然还不成熟,但却没必要取悦所有人,首先取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初那种功利的想法,如今看来挺幼稚。近功近利,让我们失去平常心,以至于忘记了「写作首先要让自己爽」这个根本法则。
如今我知道,我的文字是我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是我思想的闪光点。坚持写下去,比通过写作得到些什么更重要一万倍!
2,还想获得进一步发展?
前面说到,写作首先要降低预期,先把自己写爽了。至少在我们还不是妙笔生花的“大V”之前,不能有妄念。
以年为单位去积累自己,这样才能把写作这项重要技能逐渐变成习惯、变成生活方式,让它在我们日后的生命中不断带来惊喜。没错,写作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对此我坚信不疑。可如果你还是想要有所突破呢?如果你不甘于“自娱自乐”,想要得到更多反馈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口碑」。互联网上,得口碑者得天下,无口碑者寸步难行。,有人推荐你的主页、转发你的文章,比你辛辛苦苦到处群发文章强十倍百倍。正如辉哥奇谭公众号中所说:
往往是我们非常在意的文章,尤其是自己费尽心思的文章,未必有很高的转化率。反倒是一些会员朋友的「现身说法」的简单表达,能引来很多粉丝的付费。
“转化率”,可以约等于“行动”。读者读了你的文章,有动力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打赏、付费——作出了实际行动,才算是有效转化。互联网的信任成本是最高的,谁都不想交“智商税”,白花时间白花钱,只有打造口碑才能让你飞得更高更远。
具体怎么做?
首先,你得有一个稳定的个人形象,让人家一句话就说得清你擅长写哪方面的内容,说得清你的文章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这样他才不至于在想要“行动”的时候都找不到理由啊;其次,写作时在让自己“爽”的同时,试着让读者也爽一下,尽量做到「有趣、有料、有用」;最后,用一切办法让读者共鸣,让他觉得你的情况正是他所经历的、你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你的情感他也感同身受——“咱们是同类人,是一伙的”!
3,写作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痛恨“流水账”式的文章,批判无病呻吟的做作?为什么有些大师的作品明明晦涩难懂,却历经百代而不衰?——因为写作的本质,就是思考的具象化表现、外化为文字啊。
我们的思考质量越高,文字的精华密度就越大,读者在阅读时的收获感、共鸣感就越强。反之,为了凑字数、应付任务写出来的东西,必然味同嚼蜡,只能算作“废品”。
于是,我们没必要再为了写作而写作,痛苦了自己,还折磨了读者。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思考」,不厌其烦、深入浅出地思考,在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上思考——想通了,想透了,灵感堵也堵不住,正如雕塑大师所说:“我的人物早已在石料当中,何须雕琢?”
创造高密度、高质量的思考环境,让自己有持续不断的“思考成果”,比关注「怎么才能写好文章」更重要一万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意的魔鬼就藏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之中:
1)建立问题库,有时间就去读书、搜索、请教、思考、解答;
2)把真实的生活、想法、经历写出来,记录灵感一现的瞬间;
3)摘录最优秀的作品,鉴赏作者的思考方式、角度、给自己的启发、如何应用;
4)尤其关注特别的事物,比如有趣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的人、一张引起你回忆的照片、情绪大起大落时的反思。
“我思故我在”。思考足够充分,文章才能浑然天成。好了,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借口逃避「写作」了吧?——除非你承认自己从来没有过深入的思考,将来也不愿意养成思考的习惯?
哈哈,写到这里,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