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鲶鱼事件,在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方面的答复。然而该答复没有公布任何的细节和调查结果,只有一句冷冰冰的“(您申请公开的信息……),我局决定不予公开”,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深圳市交通局的此一答复在令一众网友感到愤怒和失望的同时,其简短的篇幅,冷硬的结论,毫无温度的表述,也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官对民、上对下的傲慢和不屑,让人产生诸如遮掩、包庇、黑幕之类的联想。这与当前法治、透明的政府治理模式要求相去甚远,也与深圳市开放、进步、追求卓越的城市形象不符。
实际上,引起全国网友公愤的,一是当事人伤害国家、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论;二是隐现其间的贪腐迹象和线索;三是当事人嚣张的态度。当事人仇视祖国,蔑视民众,公然挑衅,不但挑衅普通民众,连政府和警方也一并挑衅(有一张图片专门叫板深圳公安)。
当事人所引以为傲的家族背景人物----其祖父级别并不高,任职时间(或者说涉嫌贪腐的时间)也并不说过于久远,以当前的经侦手段,真要是官方认真介入的话,应该是不难查处。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并不特别复杂的调查,在全国人民五个多月的漫长等待之后,迎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这让人们如何接受!
在全网关注的情况下,一起引发轰动的公众舆论事件都能这么不了了之, 那些关注度没有这么高、公众反响没有这么大、或者当事人级别更高的事件,其处理结果会是怎样,这是关注此事件的每一个人自然而然会想到的,相形之下,怎么能不让人产生深深的失望。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这件事的处理结果可能真的到此为止了。纵然有再多的质疑声音,再多的指责和不满,大概率是无济于事了。事情的最终走向和结果,真的让北极鲶鱼(一家)看了笑话。可是它带来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它败坏了地方政府的形象。让人对深圳市部分政府部门、最起码对深圳交通系统,会产生深深的怀疑和极大的不满。
它会产生让人联想。“不予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会被一些人视同默认、难以回答之类。一介小小的交通局下设分局局长,都可能敛财9位数,那么比他职务更高,权力更大的一些人,又会是几位数?还有为什么“不予公开”,是不是有人在掩护她包庇她?他们掩护包庇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有更大更深的黑幕?想象是可怕的,哪怕什么都没有,也会臆想出无穷的宇宙来。
它让人对反腐的效果产生怀疑。这件事的影响程度,不亚于当年的许可馨事件。一个小小的许可馨,全国网友前仆后继的打卡,至今安然无恙。结果一个可馨未平,又出来一个淑卉,下一个出来的又是谁?
它也有损于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是怎么坍塌的,不就像雄峙千里的长堤,被一个个蚁巢鱼穴淘蚀,最后轰然溃坝的嘛。
但愿深圳市相关部门能认识到淡化模糊处理此事的危害,在后续处理中,能本着实事求是根究到底的精神,不畏难,不诿过,严肃认真秉公处理,如此,可以打击腐败揪出蠹虫,可以鼓舞人心振奋士气,也可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一言既出,四方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