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宝到二宝,我和家人在养育孩子方面都进步了。
大宝今年8岁了,从他出生到3~4岁,是我人生很昏暗的一段。现在回头看看,估计那时有点轻度抑郁了,至少在抑郁边缘。
几方面的原因叠加:
自己是新手妈妈一枚,一腔热血想给孩子最好的,但缺乏实操经验,也没有体系化的育儿知识,容易走极端。比如喂养,一心要给孩子最好的纯母乳喂养,觉得奶粉有毒,谁提出说孩子没吃饱,要加奶粉就是跟我对着干,一直追奶,把自己搞的身心俱疲,孩子的发育也不太理想。比如生病,抱持着是药三分毒,感冒可以自愈,不能随便用药的执念,抗着家里老人的巨大压力,坚持轻症不去医院、不用药。
帮忙带孩子的爷爷奶奶责任心太重,带入感太强,忘了是在帮儿子、媳妇儿带孩子,反倒以为媳妇儿是帮他们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一腔热忱丝毫不怕燃烧自己,只想着把晚年的光和热都投入到养育孙子的家族大业上。孙子含在嘴里怕化了,碰在手心怕摔了;饿不得、冷不得、哭不得、累不得、病不得、爬不得。哭了、病了那都是儿媳妇带的不好,都是孩子她妈的罪过!母乳有什么好,吃牛奶长大的孩子才健壮!孩子拉肚子,都是因为吃了冷藏过的母乳!为了不生病,有一点小症状、甚至没症状也要先吃点药预防,等生了病再吃药就晚了!孩子晚上哭闹,都是因为妈妈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当妈的心狠,一直让他哭!
孩子爸爸工作忙、压力大,孩子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赶项目期限,每天晚上半夜到家,又很长一段时间出差在外地。在家时,孩子还小,吃喝拉撒睡,很多事情他觉得不擅长,插不上手。自己爸妈和老婆起冲突,他觉得夹在中间,两边都不好得罪,干脆躲起来。回想起来,好像记不起那时候孩子爸爸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好像人都不在的。
结果就是家里鸡飞狗跳、战火不断;孩子敏感、易哭、分离焦虑、在幼儿园长期难以融入;我自己状态连续失眠、经常流泪、写了辞职信想全职回家,让爷爷奶奶回去,自己带孩子,又担心没了工作会更难在家里立足,可能婚姻也难保,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想,却一直什么也没做。想改变,却感觉对自己的人生束手无策。
后来公司有机会派到外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时间和空间呼吸家庭之外的空气,新的环境促使自己分散注意力重新关注外部的世界,工作上取得的成果使自己慢慢恢复了良好的状态,结识了几个乐天的朋友,相处谈笑中,自己的快乐慢慢回来了。随着孩子长大,跟老人在养育上的冲突也淡化下来了。
我算是走出来了。居然还有勇气要了老二。
老二的养育出乎意料的顺利。想来得益于几个方面:
一是养育方面。从他出生,请朋友帮忙订了医院的单人病房,提前订了月子中心,对一些预想可能比较慌乱,自己力量不足、需要寻求帮助的场景都提前做了打算和安排,顺利度过。有意识的加强了与同龄宝宝养育者的信息交换:加入了医院同月龄宝宝妈妈群、与小区同龄宝宝家长多聊天儿,对二宝各月龄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处理方案都做到心里有数。系统化的学习育儿知识、指导实践:如何养成规律的作息、该打哪些二类疫苗、辅食该如何循序渐进的添加,书籍、公众号、APP都有一些优质资源可以获取。真正的“看见”孩子,穿多穿少、吃多吃少、睡多睡少,既不是简单照书上的,也不是盲目坚持自己的,要看孩子的,根据孩子实际的状态反馈来调整。
二是家庭关系方面,认清了几个事实:
第一个,公婆帮忙带孩子,客观来讲确实帮我们分担了很多家务。爷爷每天接送上下学、辅导作业,奶奶每天买菜、做饭,都是很辛苦的。如果他们不在,我们需要请人来做,或者自己来做,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第二个,跟爷爷奶奶一起养育孩子,是我们共同选择的。我也可以不让他们带,自己全职在家,或者请保姆。但我并不想因此放弃独立的经济来源,也担心请不到放心的保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也就是并不能确定其他的方案一定优于现有方案,所以才不能下定决心改变。这是我的选择,我并不是被动的受害者。
第三个,爷爷奶奶的很多观念虽然过时,但他们真的认为那就是事实真相,出发点并不是与我对抗,而是为了孙子好。其实我坚持的也不一定是对的,有些是为了对抗,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争对错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坚持的都只是基于他认识水平的一个观点,对抗损耗能量。
第四个,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是别人的。不需要争论对错、不需要爷爷奶奶认可。持续、努力学习,多看看其他父母是怎么做的,向层次高于自己的人学习。有利于孩子的事情就去做,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哪怕不被理解、要背锅,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你认定那是对的。
三是自身成长方面。人很难在问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只有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才能看清问题,找到出路。以前,陷在情绪里不能自拔,把别人看成是造成自己人生困境的原因和要解决的麻烦。现在,我知道自己的人生是自己选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即使别人向你甩锅、发火、抱怨,可能也是他走不出困境的自救之举吧。
养育孩子的起点和重点都是在自己。加油吧,索小歪!努力活出更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