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书架,发现很多读过的书完全没有印象了,再次读,好像还像新书一样,那以前不是白读了?或者读书的方式错了?
马基雅维利,写《君主论》那位,在佛罗伦萨的内斗中被解职后,回到乡下,著书立说。每天晚上读书之前,会沐浴净身,换上最好的衣服,他说,读书就是和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话,见他们,当然要洗干净,穿最好的衣服了,不能轻慢。
对于马基雅维利来说,读书就是和作者对话,如果让你选择的话,你会去选择一般的人还是智慧的人对话?当然是智慧的人了,而且,如果你有写作的经验的话,一个思想家的书里面传递的东西比你真跟他对话会更多,我们是有幸生活在一个能够随时和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对话的年代。
基于此,我又去看了看我的书架,看是不是每本书的作者都值得我来对话。这就涉及到选书,我听过很多有意思的选书方法,比如有人说,他只读死了的人的书,因为没死的人没办法有结论,死了后如果书还有人读,那至少可以保证一些结论;有人说,只读一百年以上的书,因为死了一百年如果还能留下来的话,那肯定是好书了;更有甚至,只读五百年内以上的书,同理,有人只读二千年以上的书。
比如,柏拉图的书,你是在和二千年以前的人对话,你去读《理想国》,最精准的逻辑、最深邃的思想,多一句少一句都不行,读这样的书不是去增长知识的,而是去增长见识和思想的。
黑格尔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博学绝不是真理。
我们的误区往往在于,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知识越多证明你这个人越有学问,很多人读书是为了作为谈资,炫耀自己博学,这是很无聊的做法。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打破了这个迷思,百度一分钟能够解决的都是知识性的,现在基本上失去了价值了。
还有,伟大的思想家,牛顿、爱因斯坦,甚至陈景润、丘成桐,这些人提出自己最牛的思想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30岁左右,你说,30岁的人能读几本书?上万本?我也听说过很多人读了上万本书了,我也曾经自诩每年读上百本书,最终,我发现,我只是读书,用眼睛在读,而不是用脑在读。
如果我们的时间足够多,当然可以去尽可能多的人交谈,但是生也有涯,如果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当然选择最好的人来交谈是最划算的,而不是什么人的书都读。你看,但丁其实就是选择了部分人用《神曲》来跟这些人交谈,他不会把什么人都放到地狱里去的。
所以,现在看来,看着满架子的书没读完,我开始不焦虑了,因为我发现,大部分的书是不需要读的,读了只是缓解知识焦虑而已。真的,小学到大学,算算多少年,16年?所有的知识性的东西基本上已经忘记八成了。
从此,不是为了知识而读书,而是为了交流思想而读书,和最为到的人物对话,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可能就失去这个机会了。
但是读经典会遇到一个问题:读不懂。
是真读不懂,比如哲学的书,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也认识,语法也懂,但是完全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这里面有个问题,比如你和柏拉图聊天,他说的话,你听不懂?是谁的问题?是你的问题还是柏拉图的问题?我以前会认为是柏拉图的问题,写的太抽象了,那这时候我有两个选择,一是换本能读懂的书或者不读了,二是多读几遍。中国古话,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它的意思不是你傻乎乎的去读一百遍,而是说读书的过程。你去读书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你需要去理清楚作者的思路是什么,他是怎么发展他的思想的-这个不是你读一遍就可以读出来的,而是要一遍一遍读。
一个真正的思想表达者,表达的东西往往是超越时代的,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是有限的,语言能够表达的思想,只是思想的表层,通过这么低级的符号系统,要去构建符号系统后面深厚的海洋,通过符号介入思想,理解起来本来就是很难。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讲“道”,原是指修筑的道路,可他要表达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则,找不到这个字眼,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没有这样的语言。用这样的符号表达一个不相关的符号,一个和语言系统脱节的思想,很难。作者使用的每一个字和日常生活中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又没办法注每个字的意思,那内容就太多了。
所以很多时候,专业性著作,每个符号和文字在字义上和我们理解的不同。莱布尼茨说,我们使用的语言是普通民众形而下日常生活中国的语言,一个思想和学问一定是形而上的,没有形而上的符号。
读者还要去深入思考使用每个字每个词以及一句话逻辑组合关系所构成的不能在符号上不能表达的。
所以读不懂是正常的,读懂才不正常。多读几遍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读懂,还要读后面的思想深度,言外之意、言后之意。
所以经典得精读。
不要怕读的慢,快速翻阅一目十行,追求读书当时的快感,其实根本没都进去。
真正意义上读书,是一个思维过程,每一句话,我跟作者的思想流要切合,我不是在读书,是在读思想,调动思想,酝酿思想,整理思想,发掘思想,一层一层理解。
如果这样读,读书的速度,一本真正的思想性书,1小时2页已经很快了,一本书一个小时翻过去20页很难叫读书,一个月读一本书已经非常好的读书了,一年12本,50年不过600本,如果一个人一生精读600本书,已经是不得了的思想库。
图书绝大部分是垃圾,选出值得读的书,几十本,甚至几本,足矣。不要炫耀你读多少本书,而是你读懂了几本书,以及你读懂了什么书。
你一辈子好好读懂几本书,很了不起;读懂思想巨著,几十本,就非常高超了。问题是很多人读了几百本书,一点都没达成这个效果。
甚至于我辈,一年读懂一本经典就可以了,比如如果我今年能把《神曲》读懂就够了。
这是不是帮你缓解了读书焦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