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 Step 4: Survey the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Six Steps to Success (2022)
接下来开始继续学习如何撰写文献综述。按照之前的介绍,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要针对特定的主题搜集并筛选所有相关的文献(2023-01-10撰写文献综述第三步小结:检索,筛选,组织文献 - 简书 (jianshu.com)),接下来就是要阅读,调研筛选出来的文献。进一步,作者将调研文献的过程分解成3个子任务:1. 组织文献;2. 组织信息; 3. 分析数据的内在结构(2023-01-11撰写文献综述时,如何调研哪些是已知事实?3步走策略! - 简书 (jianshu.com))。所谓组织文献,是指给搜集筛选出来的文献编辑合适的目录(2023-01-12调研文献的第一步:给文献编目录 - 简书 (jianshu.com))。给文献编完目录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挖掘文献中的信息,理清内在逻辑结构,并生成论据。
读到这个,不禁让我想到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史》的经历。《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属于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性的研究戏曲的学术经典,它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再怎么夸赞那都是不为过的。不妨摘录上海古籍书版社出版的《宋元戏曲史》里介绍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史》一书的完整经过:“自1908年开始研究中国戏曲,直至1913年学术兴趣转向,王国维共有多种曲学著作面世,令世人瞩目。在《宋元戏曲史》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其一,《曲录》,1908年完成初稿二卷并序,次年修改成六卷,又作一序。此书计得曲目三千余,并略考曲家姓名、时代。其二,《戏曲考原》,作于1909年,从汉之乐府、角抵戏、唐之歌舞小戏、大曲和宋元杂剧、转踏等多方面考索中国戏曲的渊源与流变,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得出我国戏曲始源于唐、变化于宋、发达于金元的结论。其三,《优语录》,作于1909年,从《资治通鉴》、《唐阙史》、《北梦琐言》、《中山诗话》等二十多部史书、笔记、诗话中辑录了唐、五代、宋、金时期的优人戏语五十则,首有短序称,辑录优语的目的,“亦以存唐宋之戏曲也”。其四,《宋大曲考》,由于宋大曲实出于唐大曲,故而重订时更名为《唐宋大曲考》,作于1909年。全书考述了大曲的起源及其体制的流变;考释并辑录了《宋史·乐志》所载四十大曲之存于今者,并从宋词、诸宫调、元代杂剧和南戏中辑录了五十三支大曲;阐述大曲演故事此一形式对后世戏曲的影响。其五,《录曲余谈》,作于1909年,共三十三则,以“曲话”的方式散论一些有关曲学的问题,如考析戏曲史料,考订评述戏曲作家、作品,考证戏曲本事,阐述脚色流变等等。其六,《录鬼簿校注》,成书于1910年,以所见明钞本及江阴缪氏藏清初尤贞起钞本,校通行刻本,并以《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复校一过,在字间注明异字,自称经过如此校订,“居然善本矣”。其七,《古剧脚色考》,作于1911年,考述自唐宋迄今剧中脚色之渊源变化,涉及脚色“参军”、“生”、“旦”、“丑”、“末”等五十余名。其《余说》四节,考述脚色性质、戏剧面具、涂面以及男女合演等问题。”
“由《宋元戏曲史自序》得知,王国维尚有《曲调源流表》一卷。据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记载,此表作于1909年,其内容是“考各宫调之源于乐府及诗余者,列表为之””
“以上数年戏曲研究所得,从各个方面为王国维后来撰写《宋元戏曲史》作了充分准备。《宋元戏曲史》中的许多材料已见于上述研究,一些有关戏曲史的认识亦已于这一系列研究中逐渐形成。”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王国维在正式撰写《宋元戏曲史》之前,首先是尽可能搜集所有的戏曲曲目,然后是考证曲目,作者及年代,接着是梳理戏曲历史发展的脉络,接着是考证戏曲角色古今流变。经过上述繁复的搜集,整理,考证的工作之后,他先是做一些片段化的总结,发掘背后的规律(即《录曲余谈》),到最后,才是将原始材料与片段化的总结贯串起来,形成连贯的论述框架和观点,系统性地梳理出中国戏曲发展的大历史。从最开始搜集材料到最终完成《宋元戏曲史》前后花了6年时间!不难看出,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史》的前后过程与The Literature Review: Six Steps to Success一书介绍的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何其相似!
可见,做学问,不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在方法论层面都是相通的,都需要从大量的原始材料当中总结和挖掘出内在的逻辑脉络,形成连贯而系统的观点,知识框架。这个过程既耗费巨大的体力,又需要相当的智力投入,任何妄想投机取巧之人是不可能在学问上有所创获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真正做原创性学问的人往往不可能有很高的产出,因为每钻研一项课题往往都需要花费数年甚至十几数十年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