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先生认为: “如果说三十年代一批优秀杂文家发扬了杂文上的‘鲁迅风’,那么台静农则在二十年代继承了小说上的‘鲁迅风’。 ” 由此可见, 台静农受鲁迅影响极大,因此他的作品写得也颇似鲁迅清醒冷峻的文风。这种清醒冷峻的文风从台静农的小说《拜堂》中即可见一斑!
台静农,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安徽霍丘县叶集人。1925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等。他的小说风格朴实,多取材于乡村的贫苦生活。
《拜堂》写于1927年,是台静农的代表作。
小说着重描写了年轻窘困的汪二偷偷买香表、蜡烛与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亲的故事。小说选材特殊,特别刻画当事人复杂心理状态与拜堂特殊场面、氛围,于民俗风情中,不仅表现了古旧乡村穷苦人黯淡凄 楚生存状态,也揭示了他们压抑苦痛的内心世界、求生意志以及对命运苦苦挣扎。
在结构上,小说采取了以场景展示为主的方式,融合了民风习俗、人物活动与景色氛围描写。结构严谨、浓重。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以白描手法描绘半夜拜堂成亲,以阴森寒冷的景物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奈、凄苦的心境,营造、渲染了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使喜事中透出深深的悲剧意味,形成沉郁冷寂的艺术格调。
《拜堂》是一曲夹杂着酸楚的赞歌,酸楚之处在于人生诸多艰难和无奈;它所礼赞是一种坚定生存下去的力量。
生命中诸多艰难与无奈
小说主人公汪大嫂有着农村妇女本质的特点:勤劳、善良、执着、对生活有坚韧的追求。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如果丈夫身体健康,一家人凭着辛勤的劳动,日子也还过得去。
旧时农村结婚,讲究门当户对。汪大家情况对应汪大嫂娘家的条件,同样也是贫困而又落后的状况!所以就算汪大嫂有娘家在,也是有家不能回。
只是自古穷人命运多舛,婚后一年,汪大去世。汪大嫂没有婆婆,公公又是“死多活少”,整天只知道问人要钱灌酒。封建社会妇女死了丈夫,多少都会背上“克夫”的罪名。条件不好的家庭,还有被婆家贩卖掉的可能。
旧时农村结婚,讲究门当户对。汪大家情况对应汪大嫂娘家的条件,同样也是贫困而又落后的状况!所以就算汪大嫂有娘家在,也是有家不能回。
这种情况下,汪大嫂和汪二产生了感情并怀了汪二的孩子。汪二木纳、缺少担当。虽然汪大嫂还怀了他的孩子。但是汪二居然连名份也不想给她!要不是汪大嫂天天催,他就想“稀里糊涂地算了”。在汪大嫂极力坚持下,汪二终于同意拜堂。但是在汪大嫂提出找“牵亲”的时候,他又不好意思起来。
试想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农村妇女,在生存空间如此逼窄,生活环境如此压抑的情况下,该是多么艰难和痛苦!所以她才“有好几次就想上吊死去”的想法。
这是汪大嫂的个人的艰难与无奈,也是千千万万旧社会妇女的艰难与无奈!
坚定的生存下去的力量
越是的生活的艰难和无奈,越能体现劳动妇女的隐忍和坚定。她们从不丧失生存的勇气,“将来日子长,还要过活的”这平实朴素的话语,折射一个不屈的底层妇女生活态度和坚贞的信念。
寡嫂和小叔子结婚在那个时代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事情,在封闭的农村里更是遭受唾弃的丑事。但是汪大嫂决定了和汪二拜堂,便就表现出来少有的坚定和执着。她不允许拜堂的程序的马虎;也不能忍受拜堂所用物品的将就;在找拜堂牵线人的时候,更能体现她的男人般的意念和坚强的性格。
拜堂的过程中,她也忍受内心的折磨和煎熬!但是无论多么委屈和痛苦,那份坚定的力量一直支撑她继续下去。这力量就是:“将来日子长,哈要过活的”。
拜堂是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拜过了堂男女才是众人眼中合法的夫妻。所以《拜堂》里的汪大嫂一定要这个仪式来免除心里的折磨。
通过拜堂,给肚子里孩子一个合法的身份;经过拜堂,汪大嫂寡居的地位上升为主妇的身份;通过拜堂,人性和伦理不再矛盾和冲突;通过拜堂,能够带给汪大嫂无限的安慰和温暖,坚定她继续活下去的信心———活着也许卑微,但却绝不缺乏尊严。说到底,他们是以精神层面的尊严支撑底层生活的卑微,这就是生存的力量。
小说通过拜堂一事,揭示了正常人追求生活和封建礼教压迫之间的矛盾。反映 台静农先生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对他们挣扎着寻求那一份尊严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