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家说说自己理解的“道”。
甲:老子已经说了,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可见命名很难,但没有名又不行?哲学就是探究事物之根源。
我:你的意思是,道是万物之源?
乙:道具有双重性,随时能无,随时又有徼向性,有和无,是道的两个方面。
我:我在追问“是什么”,你在回答“有什么”?
丙:道是宇宙本源、规律、终极…我们不见不闻不识,却可以从万物中感知 ,宇宙万物无不在其中……
我:道跟“上帝”(非人格的)是否一致?
丙:差不多。
丁:我理解的“道”是让万物自然生长,像月光一样洒满山川万物,却不去把持拥有,而是让万物成为各自的样子。
我:道本身有力量让万物生长吗?
戊:一就是道,道就是一。
我:你用“一”取代“道”,还是啥也没说
这些对话大致展现了对道的误解。
首先,道貌似万物之源,但却不是“上帝”,上帝直接创造世界;也不是儒家的“道”,儒家的道是非人格化的“道”(仁)成就世界,同时人又禀仁心而认知并创造世界。简单说耶教和儒家的上帝和仁道创生了世界万物。
道家的道也说“道生之”,但道家还讲“无”,啥是无?就是“无为”,就是不对世界做任何事情;道家讲“道法自然”,所谓“自然”是指万物的自然而然。这与耶教和儒家的创生就不是一个内涵,道家的道不是创生万物,而只是说世界万物之所以生息存在,背后有一个叫“道”的存在,但这个道不是创生了万物。《老子》中有这样的句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遵道,虚静是什么都不做,正是你什么都不做,才有“万物并作”。这哪里是创生,这分明是你无为,而世界无不为。为了讲明这个道理,《老子》接着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是在拿天子或诸侯王说话,什么叫最上的境界?那就是“知有之”而已,百姓安康幸福,不会对你感恩戴德,更不会畏惧,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跟王有什么关系呢?百姓不该幸福吗?
这两段文字分别针对自然界和人世间,是自然万物和人本身的自然发展,无需什么“道”,如果道有价值,就是道不存在,即使有,也是一个“无”,即无为,保持你的“虚”与“静”。从世俗的角度看,这是惨了点。
说到这里,就可以看到前面讨论中对“道”的一些看法是不对的。道竟然就是一个无!它不会创生万物,不会给万物以力量,万物自有其内在的生灭机制(这个常被误解为道),道也不是世界的运行规律,道的存在与不存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还要拈出一个“道”呢?
这就可以从老子的运思角度说起——当然我们也是猜测,面对周文疲敝,儒家坚持恢复周礼及其礼制背后的精神,张扬仁道;道家则讲周文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伪”“乱为”,所以强调“无为”,以让各诸侯国自我发展,从而让百姓幸福和乐。这个“无为”就是道,合“无为”之道,天下太平。
也就是说道家是从现实世界的不美好而言“道”,正是人为的破坏,干扰了万物自由运行,道之为道,就是“无为”,就是“无”。这其实是一个逆向的探寻,现实的不完美是因为有违“道”。强调道的目的,就是限制人的乱为。说到此就可以进一步明白上文所说的“道的存在与不存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说道的不存在,就是人开始乱为了,尤其是强有力的王侯,从而扰乱了世界的正常运行。
这就说到道家的修养功夫,中国的哲学,都是强调为人之道,按照道家的思想,你怎么知道自己不“乱为”,毕竟人不能坐吃等死,人需要活动,需要生存,需要发展?道家给出的原则是“致虚极守静笃”。王弼解释得很好,“不禁其源,不塞其性”。守住虚和静,就能促使世界的源头活水不断,保证各自天性的舒展生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就是观复的功夫。
说到此,一定要纠正对道家的误解,认为道家是消极的,不发展的,无所作为的。这些是大错特错。与儒家比,这完全是两种发展模式。儒家的发展是顺着正确的道路,大干快干,奋勇争先;道家的路子是信任每一个生命内在的能量,创造开放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绽放。这是两种积极发展的样式,儒家会强调文化的价值,道家更相信生命的力量。
有人认为道家消极,主要是看到道家的隐者,《论语》中有几处记载。另外,后世道教一派,这些人隐居山林,建观修道,贴近自然,力求养生,其本质已经与道家不同。不要看道教之道士说道家,这是两码事,虽然道教也会有一些道家原理,但几乎是宗教意味的,不再是学问。还有,《道德经》中还常有反对儒家的文字,比如:“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其实呢?道家内心里不反对仁义,只是坚决反对丧失内在精神的仁义,正因此才提出“无为”。
道家内心里承认仁,但不会进一步解析仁,道家反观现实,逆觉而提出道,同样是指向如何让人民更安康,让世界更美好。细读《老子》,其中的很多话哪里是说隐匿,分明是治国大要: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都是治国方略啊!哪里说隐逸山林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道家的理论,就能更好的理解了,《老子》首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道家的原理性文字。道之为道,肯定先讲“无”,但道家不是一个死寂,而要在这种原理下能解释万物,这才是一个大学问的架构。道家紧接着说到“有”,也就是“徼”,即无限妙用之道可以生发万物,只是道家的“生发”是万物自生自发,在这个结构中可以虚设。正是“无”的无限妙用,才有“有”的无限可能,“无”是无所不包的无,“有”是不断变化的有,此即“无而不无”“有而不有”,才有无限丰富的世界,才有世界万物的生生不息。
前面说的道家是帝王之学,治国方略,其实道家也是每个人的生存哲学,在这个世界中如何发展?首先保持虚静,不要被生理的情绪,心理的困扰,意念的造作所困,虚静的目的是保持灵动而深刻的思考,这是无;然后是有,即缴,要具体做事,该修炼修炼,该努力努力,只是在这种有中,不要丧失无性,也就是变化性,不固执,也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这样做事从容,自由,独立,深远。
人需要儒家的积极担当,需要临事而敬,也需要道家的从容不迫,深思独立。
(2018年中哲讨论随想之四)(20181103)
{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