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被一部豆瓣评分9.2的纪录片刷爆了。
为什么这部纪录片,能打动中国那么多的家长和老师呢?
豆瓣简介如是说,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
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
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
我想这个纪录片,在探索的内容和中国的每一个家长焦虑的内容都息息相关。
究竟教育最完美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这个问题,家长和老师们都很想知道答案。因为我们的国情,注定了这是一个无法给出完美答案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断快速进步的时代浪潮中,不断寻找更加优化的教育方式。不断更新我们自己的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教育最好的启蒙。
片中,导演走访了五个国家进行教育体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和侧重点,其实说白了,都是在为孩子提供最符合自己国家需要的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
日本的孩子们,很有集体意识,从小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做事做到完美极致,目的就是为了不为他人增加负担,所以我们也会看到日本国民的集体素质很高,自律性很强,当然,垃圾分类哪家强,就服日本国的墙。
芬兰的教育,全球领先,一是得益于国家的经济和人口基数,另外是他培养孩子的理念,平等,尊重,有创新的勇气和探索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懂得解决问题,而不是原地踏步,害怕成长。
基于这样的对比,我们国内的教育能够从哪些方面有些思考呢?
1,教育究竟是让老师占主导,还是把舞台让给孩子?
2,教师是首先让孩子懂得遵守纪律,还是探索未知的领域?
3,教育是为了让孩子遵守,还是让孩子打破?
4,如何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守护?
5,如何能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内,让孩子相对平等,自由的做选择?
教育的初心,应该是怎样的呢?
教育这件事,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于心。在我看来,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爱,而不能因为他们的年龄小,而放任或松懈。一个孩子心智是否能够成熟,关键就是看她是否拥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童年。挫折,失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件事背后的情感深深的埋藏在孩子的心里。这就会像一颗种子,扎根心灵的土壤,终有一天,他会在某一个成人的瞬间,长成大树,影响他的行为和价值观。
所以,面对每个天真烂漫的孩子,需要老师们更多的关注和呵护,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他们共同成长。期待我们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期待我们的素质教育,更加的有温度。
其实,做老师久了,真的是会心累,因为孩子多了,老师也会思考如何更加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时候速度上来了,就可能会照顾不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此刻就需要家长,更多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敞开的,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感受。
而我,作为老师,也希望可以时时更新自己,做到对每个孩子都能够“看见”,看见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看见他们的真实情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