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会玩,孩子越幸福
有一个和自己一起追星的父母该有多幸福!
周杰伦演唱会场外,一个大叔,坐在地上,摇着荧光棒一起合唱,就像在场地内一样兴奋。可爱的样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原来,大叔的女儿特别喜欢周杰伦,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张演唱会门票,便送给了女儿。
本来想再买一张,和女儿一起看,结果没有抢到。
于是便和场内的女儿通视频,在场外和女儿一起分享快乐。
能和父母一起做喜欢的事情,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的啊!很多网友都说特别羡慕这个孩子。
这个大叔表示,为了和女儿有共同话题,周杰伦的歌他都听了,女儿喜欢的事情他也尽全力支持。
又是别人家的爸爸。
这样的爸爸,放下了家长的权威,用满满的育儿智慧,换来了女儿发自内心的交心和喜爱。
他们像朋友一样和孩子相处,玩到一起,聊到一起。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会变成小孩子的父母,是最容易走进孩子内心的父母,也是最容易教育孩子的父母。
最稀缺的父母,是和孩子玩到一起的父母。
有智慧的父母
都赢在了这个细节
大多数父母,以为在孩子面前有威信,孩子才会听自己的话。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调皮,他们不苟言笑,反而一遍遍说教,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然而现实情况是,父母越是高高在上,以教导者的口吻说话,孩子越是不听话。
相反,越是像朋友一样,没有半点“架子”,和孩子玩乐,孩子反而更愿意听父母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认为,玩,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和孩子玩在一起的父母,能将无趣转变为有趣。
而孩子的本性,是对有趣的事情感兴趣,当他从一件事中能感受到快乐时,他就更愿意去做。
曾出版过《让我们做更好的妈妈》一书的喜剧演员方卓青,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谈到自己的育儿经历。
孩子不喜欢吃早饭,有时候赶时间,她就会催促孩子“快点吃”,还教导孩子迟到多么不好,会受到惩罚等等。
然而,面对妈妈的催促和一遍遍说教,孩子不但没有快点,反而更加不配合,有时甚至会把筷子扔一边,赌气不吃了。
说教,得到的是孩子的反抗;
可当她换了一种思路,将吃饭变成一种游戏后,事情就愉快地解决了。
有一次突发奇想,她将煮好的鸡蛋上画上各种萌萌的表情:生气的、开心的、气愤的、流泪的……
然后把鸡蛋放在孩子面前,问:“今天想吃掉哪个鸡蛋啊?”
看到这些可爱的鸡蛋,孩子特别开心,像做一件严肃有使命的事情,慎重地选择了一个笑脸。
方青卓笑着告诉孩子:“吃了这个鸡蛋,我们一整天都会开开心心的。”
往后,每次早餐,两个人像玩游戏一样挑选鸡蛋,其乐融融。
大人在意的“威信”,不但没起作用,反而让孩子更排斥。
而越是和孩子玩在一起的父母,越是能得到孩子良好的反馈。
和孩子“玩”不到一起
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
那些和孩子玩在一起的父母,其实不过是尽力靠近孩子,用自己笨拙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
比如前段时间那个上了热搜的父亲。
据报道,这个49岁的理科专业父亲,经过8个月勤勤恳恳学习,过了法考。
而他这样做,是为了和法学系的女儿有共同话题,也希望往后在孩子的职业发展上,能给一些建议。
这个父亲的伟大之处,是用自己的努力,去靠近孩子、了解孩子,减少隔阂。
这种做法,不就是努力和孩子“玩到一起”吗?
试想一下,下次女儿有困惑的时候,她当然会愿意找父亲倾诉,因为她知道父亲会懂得自己的问题所在,并给到有价值的意见。
然而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并没有这种心思。
他们不愿以“玩伴”的形式,进入孩子的生活,只想做一个教导者。
所以面对孩子的调皮或者乐趣,他们只会用对不对、该不该教导孩子。
长此以往,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倾诉,一句“他们不懂”,便概括了孩子的所有失望。
重庆晨报曾报道了一个父亲的困惑。
上了小学的孩子,对他越来越冷淡。
在学校里,他很开朗,和同学交朋友,开玩笑。
可到了家里,不主动说话,对父母的话敷衍了事,周末两天只说了五句话:
“好”、“下周要买书”、“差不多”、“不去”、“走了”。
这个父亲很不明白,孩子以前什么事都和自己说,怎么现在越来越沉默寡言,不愿和自己交流了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我和爸妈提到了一个明星,他们觉得我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把我骂惨了。”
那件事以后,他就不再愿意和父母多聊什么。
孩子是希望父母了解自己的,可当孩子提起乐趣,父母只会以“学习为重”教导孩子,对话就变得无趣,无法进行下去。
不愿意迈出步伐走近孩子,父母便成为无趣的代名词,所谓“代沟”也就产生了。
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会一两句搪塞,而是抓住话题。
积极讨论,了解孩子的爱好与想法,像朋友一样打入孩子的内心。
如此,沟通成为乐趣,父母也就成为了孩子的话题倾诉者。
和孩子玩在一起,才是消除亲子关系隔阂的武器。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是和孩子玩到一起
很多时候,和孩子玩到一起,其实就是以孩子为主体。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跟着孩子的思路去交流,尊重孩子的喜好,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来安排。
要把很多事情变有趣,关键往往在于大人的表达方式上。
戚薇一家三口出门,坐在安全椅上的lucky,忽然闹小情绪,非要坐在爸爸腿上。
因为正在开车不安全,所以李承铉让女儿乖乖坐好。
可lucky不依不饶,纠缠着爸爸。
戚薇看了看,没有给女儿讲道理,而是拿出口红,让女儿给自己选一个颜色:
“你可以打开看一下颜色,然后看看妈妈这一身,配什么颜色比较好看。”
lucky立马忘掉了小别扭,开开心心挑起口红来,两个人像小姐妹一样讨论色号,十分愉快。
如果一直向女儿讲道理,怕是小lucky整个早上都会如戚薇口中的“像一只愤怒的小鸟”一样。
可转变思路,和孩子做她喜欢的事情,一起玩乐,问题就轻易解决了。
《小王子》里说: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
生活繁琐,我们只关心有用,却忘记了孩子最需要的是有趣。
和孩子玩在一起,才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因为他们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努力地走近孩子,而不是等待孩子走近自己。
和孩子玩在一起,是守护孩子的梦想、保护孩子的天真、认可孩子可以“犯错”。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仅多了可以倾诉的朋友,更得到了踏实的认可感和追梦的勇气。
有时候,放下大人的身份,和孩子做朋友,或许育儿也会变得简单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