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张文宏教授曾说:“书读多了,就没人能欺负你了”。
这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书读多了,跟那些人就没有关系了,他们怎么欺负到你呢?
我们看的是书,读的却是整个世界。书读得多了,在你的心里,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那些试图欺负你的人,已经伤害不到你,而你却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扎根下来不断的成长。
因为在我们心里总有一个地方被锁住,那个地方叫做希望。书读多了,也就容易看到那个叫希望的地方。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但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影响一个人的实力能力;一个人的实力能力,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应当像鸟一样,飞向属于自己的世界。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一直模棱两可地把“阅读与朗读”分不清?还有阅读与写作又有怎样的联系?为何自己对名著无法阅读?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这些问题在真心爸妈的《阅读手册》里得到完美的解答。这还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做到真正的阅读(自主阅读)的书。
什么是阅读?
我们意义上的阅读是通过视觉接收文字、图表、公式等形式的符号,经过大脑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的过程。
而真正有效的阅读指的是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但是并非用任何方式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都是真正的阅读。
真心爸妈认为孩子和成人的真正阅读是特指的:
“我读”: 你有独立自由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借助他人的陪伴,讲解或转述。
“我想读”: 你有强烈的阅读意愿,非常乐于进行阅读活动,不需要由他人驱动或监督。
“我会读”: 你能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掌控阅读过程,并能从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类型的读物。
“我持续读”: 你可以相对长时间地进行阅读活动,并从中持续受益。
如果在别人的督促或者驱动下为了读书而读书,只能获取一小部分的信息,更无法体会到真正阅读的乐趣和对内容的思考。
我读——个人化的自由阅读
要做到自主阅读,要解除你自己或者孩子的这十个“权利”。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在他的阅读随笔集《宛如一部小说》中,用十条“权利”准确地概括了,阅读的这种个性化的自由状态:
1. 不读书的权利。
2. 跳页读的权利。
3. 不读完整的书的权利。
4. 反复阅读的权利。
5. 什么都可以读的权利。
6. 沉浸书中想入非非的权利。
7. 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读的权利。
8. 粗略翻阅的权利。
9. 大声朗读的权利。
10 . 不必为自己的品位辩护的权利。
一个阅读者想长期的坚持阅读,一定要有自由阅读的权利,本身也知道自己想怎么读。无需参与什么打卡,或者时间限定等。
一个心理咨询师,拿着一个像小碗大小的大勺,让孩子的妈妈用大勺盛汤喝,盛饭吃,一边催着她吃,一边叨叨“快点快点快点。”然后问妈妈是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妈妈说:“会烦躁,会焦虑和无奈,甚至无助,根本无法吃下去。”
心理咨询师说:“这就是你平时对孩子的日常,他们无法反驳,只能接受,有时候只能用哭闹来反抗。我们给孩子的餐具就没有符合孩子,还要一直催促,就有你刚才的感受。”
我们不管是吃饭还是读书,适合孩子很重要,还得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吃什么,吃多少,哪怕是错的,家长及时引导和常识普及尤为关键。
孩子是独立个体,阅读是直接帮助孩子,构建精神世界的活动。如果家长毫无节制地左右孩子的阅读,那不是培养孩子,而是摧毁孩子,既不能期待孩子能从阅读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收获,也无法期待孩子因此爱上阅读。
我想读——兴趣和心流驱动的主动阅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如此。兴趣激发最初的阅读意愿,心流促使阅读者乐于持续点高度投入阅读。
积极心理学认为,兴趣确实可以激发和培养,但不是在它产生之前,而是在它出现之后。
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是帮助它发展,而不是促使它产生。
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兴趣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兴趣,不一定需要很高的能力,也不一定要朝更有能力的方向发展。
因为兴趣是一种激情,是每个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激情,和做好做坏毫无关系。
培养孩子产生阅读兴趣的契机,通常是在书里读到什么好玩儿的,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是让最初阅读活动以令孩子快乐的方式打开,不带有任何强迫意味。
想让孩子持续的阅读乐趣,父母需要不断地做充足准备和补充读物,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讨论和分享当中。
除了兴趣,在心理学上还有一种最优的体验,一旦享受过它,就会有上瘾般的感觉,让你不断努力去重复获取这种体验,这就是心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某件事情时,全神贯注,非常投入忘我的状态,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非常满足的感受。
比如孩子花两三个搭出的乐高,做出的拼图,完成一道难题,这都是心流体验。
影响心流体验有8个相关因素:
1. 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 能够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3. 这项任务有及时的反馈;
4. 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5. 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
6. 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7. 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 时间感会改变——几个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又可能带来像几个小时那样丰富的体验。
正是这些因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经值得回味。
其实,孩子在各种自然的,不被打扰,不被控制的活动中,经常体验到心流。这些积极体验回忆点点滴滴,在孩子的内心存储下来。
之后的生活中,某一次他学会了新类型的数学题,或者读完一本新书,就感到特别愉悦,他会马上意识到这是小时候经常体验到的感受,所以就会喜欢它。
当父母帮助孩子与阅读兴趣相遇,体验到因阅读而产生的心流体验;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由自己内在的阅读意愿驱动,乐于主动阅读,进入我想读的状态。
当孩子学会阅读的能力后,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主动意愿的驱动,比毫无节制的强势压力更加有效和持续。
阅读能力发展到学习能力
成人的收入由工作能力决定,而孩子的成绩由学习能力决定。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考出好成绩的能力。
很多时候,父母的督促,只是外力驱动,不会变成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许多课外班补习只起到“输血”的作用,而孩子学习能力不足,就是缺乏“造血能力”。
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而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能力。
阅读能力不但直接决定孩子学习能力的下限,就是能否跟上学习进度,保持一般学业学业水平;还直接决定孩子学习能力的上限,是否具备超越平均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否有上佳的学业表现。
很多家长认为数学跟阅读没有关系,考试考不好是因为马虎,殊不知孩子对题的理解能力就跟阅读有关。
其实,阅读能力不仅有益于发展学习能力,还有建立知识储备、掌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因为持续阅读的发展,获取额外的素质培养: 专注力、尽力完成艰苦任务、处理多项任务、韧性和耐久力、主动学习、自信等等。
可以说,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是没有上限的,他既能高效学习,又能持续学习,当然更容易获得优异成绩和做出好业绩。
其实,我们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当老师或者家长教不好你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成功与废物之间,走下一条路。
我们要学习竹子,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只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6周,就长了15米。
其实,竹子前4年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阅读也是如此。也许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暂时看不到成果,但是请不要放弃。你不是在成长,而是在扎根。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若乾坤已定,那就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