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本:《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特·杰哈利;马姗姗 译
阅读部分:总序和第二章前半部分,P29-54
阅读时间:2015年11月12晚
阅读方法:先浏览,后精读
阅读笔记:
前言:自我感觉关于内容分析方法理论知识掌握的差不多了,最近阶段正在进行实际应用,希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哪一方面方面掌握的不足,所以打算一边继续阅读《广告符码》,一边对内容分析方法的掌握进行查漏补缺。
一、马克思与商品拜物教
作者认为,马克思对社会理论的最大贡献,最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把剩余价值作为全球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背后的社会要素,另一个就是指出商品崇拜对于社会的主宰。可能因为理论书籍译本语句理解比较吃力,我个人觉得,乍一看“商品拜物教”这个名词就觉得特别抽象、难以理解。连作者都说,“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一个内涵非常复杂,并且难以理解的问题”。
商品拜物教背后基本的要义就是对于“表象”和“本质”的区分。马克思区分了“表象”和“本质”,他认为,表象并不是幻觉,它其实是社会现实的一个方面,是本质自我呈现的一种形式。诺曼·杰拉斯也认为“人们的到的实际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经验的社会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差别···因此,研究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就要建构社会现实在对抗表象世界。
二、何为“商品拜物教”?
拜物(也可以叫“商品物化”),就是把商品中原本是社会的属性“自然化”了,拜物把特定的社会关系当成永恒的自然现象。对于马克思来说,商品拜物教就是人们似乎觉得价值是内在于商品本身的,但是其实价值是人们所创造的出来的。外界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内在价值,但本质上价值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我的理解是,马克思所谓的“拜物”是因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也就是,把某样东西当做偶像来崇拜,赋予商品本身所不具备的力量。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认为金钱有其固有的价值,而实际上金钱是人类社会金融体系下的产物,是人类赋予了金钱拥有购买力,如果你认为金钱本身就拥有购买力,那么这就叫“物化”。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到21世纪,人民币的购买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更能说明,金钱的价值是人类所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