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大师想必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是书法界的话题人物,围绕着他的有鲜花和掌声,也有“丑书”“吼书”等有些许贬义的评价。
但无论是褒奖亦或批评,于曾翔而言,都是不萦于怀的小事,“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的路都是不能复制、不可复制的。
别人说你好,你还别觉得自己真的好,别人说你不好,你也别以为自己真不行”。
他真正在意的,是从艺术中寻找内心的喜悦。
今天就是借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曾翔
下面这段文字来自曾翔大师的自诉,表达了他对书法的理解
关于书法本身他这样说
从临摹来讲,一开始入手,要临得像。像不是评判书法高下的一个标准,但是,能够临得与原帖相似,是一种能力的展现。
像是为了之后进行“创造性地不像”打下基础。所以李可染先生讲,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想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书法的功底还应该包括对书法史观念的认知和大格局的认识。对于几千年的书法传统,我们要建立一个宏大、纵深的学习观念。
要打破五体的界限,打破碑贴的界限,重合不重分,即要整体地去认识而非片面偏颇,要从源头理清脉络,
在这种意识下将理论知识和理解贯穿在一起。
关于书法的艺术性他这样说
书法要展现艺术趣味,那么从趣味的来源,我们也再找出两点。
我的想法是,第一是对笔法要有一个开放性的认识,第二是要有一种玩的心态。
首先,说开放性。蔡邕曾经讲过,叫“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 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很显然蔡邕在这里强调的是含蓄的笔力以及下笔的连贯性,认为笔力软弱则写会出很多丑怪来。
我常常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强调这句话,不过我还会加上自己的一点阐释。
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启示还包括从书法媒介上去思考的角度,大家知道书法之所以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跟我们所用的媒介——锥形的毛笔有着紧密联系。
正是因为毛笔介质上的柔软,使得所写之字在造型上具有无限的可能,产生刚柔并济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关于书法发展的可能性,清代兴起的碑学已有所证明。
碑学的产生对于书法美学的一个重大价值就是在书迹效果的模仿上——通过毛笔、宣纸的水墨表现来模仿刀刻的痕迹,
从而大大拓展了书法的表现性。
碑的结体由于融合了真草篆隶以及非经典书法的自由造型,更能使书家的笔法包罗万象,将诸体融通为一体,从而得其势。
在今天,书法艺术不再拘泥于文人把玩的书信手札,或是悬于厅堂的横幅对联,它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要与现代展示空间相协调。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尺度的纸张,或是不同大小的毛笔去书写展示,目的是要考虑到一种审美效果,这是以前的时代所未有的。
所以,书法要发展,就不能再固守以往的标准,要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认识。
总之听曾翔老师这么一说,我觉得还是很厉害
但每次看到他出的新作品,又实在是不忍直视
喜欢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