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听闻杨绛先生文字平淡
继干校六记之后读了我们仨
很惊讶杨绛先生怎么能将死别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事说的如此轻飘飘?几乎全部都是一笔带过!
我开始认为可能是因为杨绛先生不想在写作的时候不想重温和记录那种痛苦的感觉?
可再一想,我认为杨绛先生不像是那种会逃避反而是一位很坚强的女性,纵观全文,也许是认为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之事,文字应该要去记录一些生活中值得被去记忆的事物。
可再去想,我又发现杨绛先生在叙述与其中最重要的俩人(钱钟书和钱媛)走散的时候,也就是俩人去世之前,杨绛先生都会花一定的篇幅去描写其梦境,即走散的梦境,且我认为记录的不算平淡,反而我感受到了极度紧张,不舍,但也在慢慢接受......这可能就是杨绛先生对于死别的感情流露吧!而不是单纯的一句话带过。死亡已无力回天,但在死亡之前不知所措的极度紧张、关心和珍惜,也许就是作者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作者想去思念的内容!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的天!我竟然对这句话稍作停留就过了,没去仔细品味!这不就是我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想法吗?作者品味的生活,所记忆的生活,不是只有快乐,还有快乐中夹杂着的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看淡了死别!
去享受没有单纯的快乐,不奢求人间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