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喻”思想的教育价值意蕴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其在著名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的洞喻思想是柏拉图重要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甚至当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哲学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洞喻思想则集中、系统的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柏拉图“洞喻”思想的教育内涵
(一)基本内涵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提出洞穴之喻,他提出的设想是:一群从小住在洞穴里的囚徒,面对洞壁,身体被束缚着不能走动,头颈被夹住不能转动。身后一带矮墙,墙外常有人走过,手里举着木偶等等物件。这些人和物被火光照着从墙头映到洞穴最里边的洞壁上,囚徒们像看电影一样地看见洞壁的影像。如果其中一人被解除束缚,被迫站了起来,转身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他眼睛会感觉痛苦,看不见实物,仍旧逃回影像。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崎岖的坡道,走出洞穴来到外面的阳光下,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眼花缭乱感觉恼火。然后经过一个习惯过程,先看阴影,看水中倒影,再看阳光下的实物;这之后看夜里的天空、星光、月光;最后终于能看太阳本身了。
(二)论教育作用
首先,他将没受过教育的人比作长期住在洞穴里的囚徒,他们的头颈和手脚都被束缚,不能转头也不能走动,此时,囚徒们只能看到被火光照着从墙头映到洞壁上的影像,并且他们认为这是最实在的真物本身。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柏拉图的“回忆说”进行理解,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且生来就已经认识了理念和知识。只是当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受到现象世界中诱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理念渐渐被遗忘了。但是遗忘只是暂时的,如果受到一定理念的启示,就能回忆起灵魂原有的知识。
那么,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被比作自小生活在洞穴里面的囚徒,泛指人类的普遍状态。但事实上,没有受过教育的洞穴里的囚徒的灵魂也是已经认识了理念和知识,那么囚徒也即人类便具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但由于他们长期被束缚,不能转头也不能动,被可感的现象世界压迫了灵魂,使得灵魂不能回忆起原有的理念和知识,而将影像认作唯一实在的真物,这样人类便具有了受教育的必要性。那么此时,教育的作用便得以显现:帮助囚徒解开束缚并拉他们走出洞穴,帮助人类回忆起人类灵魂中原有的理念与知识,促使他们获得自由,从现象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三)论教育目的
柏拉图设想通过教育帮助囚徒解开束缚走出洞穴,经过一个习惯的过程,先看阴影,看水中倒影,再看阳光下的实物;这之后看夜里的天空、星光、月光;最终终于能看太阳本身了。结合柏拉图的“日喻”思想我们便知,柏拉图认为太阳就代表着在地位与能力上高于一切实在东西的“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那么柏拉图洞喻思想的教育目的便是通过教育使人们心灵的眼睛逐渐认识可见物的理念,而后追求最高的“善的理念”,“善的理念”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掌握了“善的理念”的人便是哲学王,哲学王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培养目标。
(四)论教育内容
柏拉图洞喻思想中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从帮助囚徒解脱束缚站起来到拉着囚徒走上坡道,再到走出洞穴看见阳光下的事物。同时教育所对应的的教育内容也是从体操、音乐、算数、几何学、天文学、谐音学到辩证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认识程度也从意见转向了知识,最后逐步到认识可见物的理念与善理念。
(五)论教育过程
1.教育是灵魂转向的技巧
从生活在洞穴之中身体被束缚只能看到影像,到起身站起来逐渐走出洞穴并逐渐看到阳光下的实物再到看到太阳本身这一转变的过程就是灵魂转向的过程,在灵魂转向这一过程中教育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而在《理想国》第七卷最初柏拉图也提到,后面的比喻说明了受教育者与非受教育者的本质区别: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生活在洞穴里只能看到影像,而受过教育的人则能看到可见物的理念并逐步追求认识善的理念,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其促使人类灵魂转向的作用。促使人类的心灵从现象世界走向可见世界,再走向理念世界,这个过程也就是教育同学习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城邦的人的心灵可以分为欲望、激情与理性,国家的大治取决于人心,灵魂转向的过程表现在个人的身上就是指激情与欲望听从理性的指导,也即善人,重点强调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城邦也就是国家中人可以分为生产者、保国者与护国者,灵魂转向表现在国家方面就是掌握了最高善理念的人即哲学王可以做国家的最好统治者,因为统治者心灵的向善决定了国家政治的善。
2.教育过程充满艰辛
首先,柏拉图洞喻思想的比喻是坡道,那么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坡道走出洞穴的过程必然是艰辛累人的。其次,根据柏拉图的设想:起初,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本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后来,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那些他能够看清而且确实认为比人家所指示的事物还更清楚更实在的影像的。再后来,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串,以至于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的。因为不适应,并且受到原来根深蒂固的认识观与世界观的影响,受教育的过程充满痛苦与艰辛。
二、“洞喻”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启示
(一)教师职业的价值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走出洞穴获得善理念的人,而哲学家又会返回洞穴,为了帮助和解救他人不得不放弃个人在理念世界的生活,并且自知这个过程会受到洞穴人的抵制不解等重重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价值,即奉献、无私与的精神教育他人的责任感。因此,我们要尊师重教,懂得感恩教师的付出。
(二)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反馈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哲学家生在别的国家中有理由拒不参加辛苦的政治工作,因为他们完全是自发产生的,不是政府有意识培养造就的;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培养了你们,既为你们自己也为城邦的其他公民做蜂房中的蜂王与领袖;你们受到了比别人更好更完全的教育,有更大的能力参加两种生活。
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受过教育的人也是为了为社会服务。而作为受过更高层次教育的人应当懂得感恩国家的栽培,应当比其他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国家使命感。我们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假若学生本身将自身看作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而非被动的去接受学习,那么学习的“获得感”也会更强。
(三)教育引导人们追求“至善”境界
柏拉图认为通过教育能够使人类心灵转向,从看到影像到能够看到倒影,产生意见,再到能够看见可见物的理念,获得知识,再到追求最高善的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促进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人们用理性思考与处理问题,追求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中“止于至善”也体现了教育引导人们最求更好更高的未来的思想,教育的真谛也可理解为给人以希望,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的理想也便是拥有理想的生活。
(四)教育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柏拉图认为,在走出洞穴也即受教育的过程中,人类会感觉到眼睛刺痛看不清事物,并且被迫走上坡道走出洞穴的过程痛苦不堪,在看到阳光下的事物时眼前会金星乱撞,因此,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痛苦与艰辛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很多困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我们都应当认识到其前进性去曲折性的统一,在教育或者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看见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结语
虽然柏拉图洞喻思想中存在唯心主义倾向等不足,但其教育价值意蕴历经千年仍然带给我们重大的启示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由于笔者资历尚浅,对柏拉图洞喻思想的理解并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以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