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为什么开始思考“钱”
我一度以为人生该有的模式是工作-挣钱-存钱,终极目标是有钱有闲,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事意思是想在家看书就在家看书,想出去晒太阳就出去晒太阳,想去环青海湖就去环青海湖。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是既有钱又有闲的时候呢?
工作一年多,我发现人生模式确实为工作-挣钱,但最后一步却换成“花钱”,我一直贯彻的是工作-挣钱-花钱这个过程。一直在挣钱,同时也一直在花钱,一直在月光。
以前我从没想过这种方式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可延续,从今年开始,有一些担忧开始从我脑中冒出来,比如将来父母年纪大了,想要有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需要不小的支出吧?比如将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吃穿用度,孩子教育,开销必定更上一个台阶吧?总之,等到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想过高品质的生活,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呢?
近两周我看了两本书:《小狗钱钱》和《富爸爸,穷爸爸》,以下是读完两本书后想要分享的总结和思考。
1 钱是什么?
我们好像都学过,货币(金钱)诞生之初,是为方便人们进行货物交换的工具。也就是说,一开始,金钱本身并无意义,是为人类生活而服务的。那么现在呢?我们为了找到能挣钱的工作而读书,为了钱而工作,金钱成为了我们追逐的对象。金钱的角色从“服务工具”转变为了“追逐对象”,这个变化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但也让我感到一丝惊慌,我的将来会是什么样?我一直要做金钱的奴隶吗?
常听到一种说法,“钱不是好东西”,或者“好人有钱就变坏”。但实际上,钱本身没有好坏,钱是中性的,它只是试金石或照妖镜,让人显现出本来的面目而已。所以钱本身既不能够带来幸福,也不会带来不幸。改变生活面目的是人本身,而不是钱。
为什么人人都爱钱,都要追逐钱呢?我想不能简单地用 “贪欲”来解释。钱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自由。自由是什么?“我想自由自在地周游世界,我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做到这些,我想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我想要金钱为我工作。”
我在看《小狗钱钱》的时候,正好去了离家不远的一处别墅庄园散步,洋气的别墅,门前大块的草坪,宽阔的运动场,种植区、果园…甚至有个岛!让我生出“有钱真好”的想法。
庄园里的花
花与蝴蝶
2 我在掩耳盗铃
长期以来,我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根本不了解,也没有去了解的想法,只知道钱在不知不觉中就消失了。这是标准的鸵鸟心态,故意无视财务问题,影响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每当发现,又月光了,或者出现急需用钱的情况时,心里都会感到焦躁。这时,由于对财务问题的回避,钱成为了一种消极力量。
不正视财务问题是因为我缺乏“财商”(理财智商,Financial I.Q.),学校只教我们好好学习,这样将来才能找到能挣钱的工作,但从来没教过我挣到钱后该怎么做。
3 重要的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能留下多少钱
上大学时,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给的生活费,和每学年基本上都会得到一次的奖学金。
研究生时期,父母给的生活费不变,我多了学校每月发的补贴和导师发的补贴(我的导师给学生发补贴是很慷慨的),得到的奖学金额度也大大提高了,应该说这一阶段比起上一阶段,可支配的钱有了明显的增加。
工作之后,主要经济来源是每月固定薪水、为数不多的出差补贴,和年终奖。这一阶段,年终奖占一年收入的很大比重,但平时收入较上一阶段也是有所提高的。
回顾这三个阶段,我可支配的钱越来越多,但始终没有逃开“月光”的状况。因为我直到现在才开始思考财务问题,此前从未想过我挣钱的目的是什么?当可支配的钱增加时,我的第一想法是“我能买…了”或者“能去…玩了”。也就是说,随着我的收入增长,我的支出也在随之增长,我从另一个角度贯彻了“量入为出”。这样的思维模式基本已确定了我的财务状况,无论我挣多少钱,我都会花完它们。
4 仅靠工作-升职-加薪能够变得有钱吗?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好好学习——读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挣钱——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和我一般大的年轻人基本都走完了前三个步骤,然而人生真的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吗?
每个月的发薪日,看着工资卡增长的数字,总是感觉像什么也没得到似的。
每天早晨醒来,挣扎着不想上班,但知道自己必须去,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起床,上班,付账”,然后“再上班,再付账”。每天和我们一起醒来的,还有对“没钱”的恐惧。
那么我们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乃至夜以继日付出健康,究竟使谁致富了呢?不管答案是谁,总归不是我们自己。
如上面所说,思维模式不改变,我的现金流向就不会改变。而人的消费习惯是很难调整的,已经习惯的吃穿用度,必须准备好继续为它们买单,所以不得不继续工作,并且生活在对失业的恐惧中,因为下个月还要付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天天把“不想干了”挂在嘴上,但却无法真的立刻辞职的原因吧。书里把这样的生活称为“老鼠赛跑”,像一只老鼠不得不拼命在这条赛道上奔跑。
5 两本书告诉我的
1) 改善财务状况四件立即可以做的事:
¥ 停掉信用卡;
¥ 延长贷款还清时间,降低还款数额;
¥ 将不用于生活的那部分钱一部分存起来,剩余部分偿还贷款;
¥ 每次买单前,问问自己“这是必要的吗?”(我的补充:这里要尤其警惕“最后一次”的想法,不知道别人如何,我在买东西时虽然也常常犹豫,但总会对自己说“这是我这一季买的最后一件衣服”或是“今年买的最后一支唇膏”,不幸的是,结果总是自己打脸。)
2) 两个公式:
72/投资年利率百分比=本金翻一倍所需年数
72/通货膨胀率=钱贬值至目前一半所需年数
3) 三类人的现金流图:
第一张图是经济尚未独立的年轻人的现金流图,收入勉强覆盖支出。如果这时加上负债,,往往入不敷出,此时需要“啃老”。
第二张图是中产阶级的现金流图,收入主要流向支出和负债。
第三张图是富人的现金流图,资产所带来的钱(即钱生出的钱)覆盖支出后还有结余,这部分就变成了当月额外的收入。
《富爸爸穷爸爸》一直在强调年轻人应该首先弄清楚“资产”和“负债”的含义。最简单的含义是:资产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4) 一些有用的鸡汤
¥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必须在72小时之内完成。
¥ 想要挣钱的两个注意事项:为别人解决难题;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能做的和拥有的东西上。
¥ 做任何事都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持,在一切顺利的时候更应该坚持。
6 我该怎么做
短期
第一件事是控制支出,有个公式是自由=能力-欲望,在收入不会有明显提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减小欲望值。
第二件事是合理分配收入,开始存钱,为投资积累本金。
有一个收入分配的方法是把每个月的收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强制存款,这部分钱是拿到薪水后立刻雷打不动存起来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可动用,强制存款可以用定期存款的方式;
¥第二部分可以叫做“梦想基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用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买一台相机,去一次长途旅行,(不过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支出需要从这部分里出:参加婚礼需要包的礼金,想想是不是收到“红色炸弹”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呢?)这部分“梦想基金”可以用类似余额宝的工具,随用随取。
¥第三部分是自己的生活费,当月留出来的生活费也不是每个月一次性花光的,因为有一些东西并不是月月买,比如衣服、护肤品,往往是每一季需要集中购买。
¥有额外收入时,也要按比例分别存入强制存款和梦想基金。
当然,这三部分的比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一般如果可能的话,第一部分需要占到50%。
长期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基金、了解股票,培养自己的“财商”,等到上述本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着买入属于自己的资本,让“钱生钱”。
终极目标
让钱回到它最初的角色:为生活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