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影片接近尾声处,坦普尔与她的盲人舍友说的那番话,
“我开始意识到生命如此可贵,我想到死亡,我感到接近上帝。我不想我的想法和我死去,我想做出一番成就。我还是不明白很多事情,但是我仍然想让我的生活有意义。”
说出这番话,设计出美国和加拿大的一半屠宰场都在使用的人性化屠宰装置的坦普尔.葛兰汀,是个自闭症患者。
自闭症即使是以现在的医学条件,也很难完美地去诠释其病因。所以最初的医学假设,认为自闭症患者是因为父母抚养不当,他们都是学历高,工作繁忙但态度冷漠的一群人,不过这一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只是坦普尔在两岁时被确证为自闭症,而她的母亲恰好毕业于哈佛大学,似乎多多少少就会把孩子的问题归结到母亲身上。但影片并没有纠结在母亲的痛苦,女儿的歇斯底里上,而是集中火力去展现,正常!
正常的上学,不管是要通过转校来寻找适应的学习环境,还是在不想读大学时,硬逼着进入大学校园。当坦普尔在学业中获得认可,获得成就感,她就变得更为正常了。当她开始读研究生,自闭症带给她的执拗和专注,反而给她开启了一扇别人没有的光明之门。
影片中总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门,它的用意是为了表达坦普尔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阻碍。从最开始,普通人眼里及其正常的小事,食堂买饭,与同学沟通。到逐渐提高难度,与屠宰场的门卫周旋,让各位牛仔佩服,浑身发臭地去说服杂志社老板,然后自己出设计图,向一众大老板推荐自己的设计。坦普尔遇见的“门”,专一且越来越有难度,也开始在无形中,与普通人拉开了差距。老话常说“傻人有傻福”,可依照当今这个社会,“聪明人”越来越多时,“傻”的意义可能要重新去定义一下了。
坦普尔的事例不见得能作为自闭症患者的学习标杆,但却能够燃起自闭症家庭的希望。不过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它足够去提醒普通人。普通人或许不具备自闭症患者接近于动物的敏感度(坦普尔的成功有一部分是依赖于这个天赋),但却在太多方面我们远远地优于自闭症患者。可自带优势的人,容易傲慢,这会让我们看不清方向,或是看到太多的方向。
《自闭历程》这部电影,不煽情,不克制,用正常的故事去拍摄一个“不正常”的人,却足以让所有正常人,静静反思。
(坦普尔.葛兰汀有一本著作,《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想了解动物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只是内容比较专业,读起来会比较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