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孩子不喜欢读书时,我们常常说:从现在开始起,你要好好读书,要是你将来不能考上大学的话,只能去扫大街、做清洁工,卖苦力、做搬运工。
其实大人的意思是希望小孩子听话照做,完全按着老师、家长的的要求把学习的事情做好,不是一心顾着看电视、打游戏、玩耍,而把主要学却不当回事,现在不把基础打好,待将来长大了会吃很多的苦。
若干年后,当他们真正步入社会后才会逐渐明白这些道理,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好好读书,搞得现在混到这个地步,要是当初认真的话,也不至于今天是这个样子。我们常常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句话来懊悔自己。
这个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走了很多“弯路”。我们本不应该走这条“弯路”,但往往却无法避免,只不过这条“弯路”让人付出的代价太大。
在成长过程中,这个“弯路”不可以避免,我们刚刚开始行动时,感知往往比较肤浅、迟钝,对外界认识不够深刻、全面,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将来产生重大影响,不能客观地辨别是非、认识这个世界。再加上理智不够,容易诉诸情绪,从而错过、忽略。成长就是不断发现曾经错过或者忽视的话语或者理念,并通过行动来体悟、纠正以前不正确的处理问题方式。
我们的认知始终存在盲区,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于是必然会走弯路。为什么仍然要不断努力,早点体悟一些本来就应该世道的事情?当你开启了成长的旅程,在时间的赛道上就应该争分夺秒,如果有些理念能够应用并能提升自己,那越早知道越好,越早行动越好。
在生活中,许多成功的人,总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年轻人不再走自己曾走过的弯路。但这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道理。你说一千句一万句,不如他们自己栽一跟斗,跌倒一跤,来得更实在。
我们有时候不去面对挫折,不会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有时候不去尝试失败的滋味,也不会感受到成功的难能可贵。
“失败乃成功之母。”
走了弯路就有了经验教训,如能在经验教训中清醒起来,在下一次行动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待,暂时的弯路就是将来能够走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