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前的准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为什么要读书”
“如何去读书”
“怎么样才叫读书”
这三个问题请书友们发心自问,待心中有了眉目再继续共读。
常有一时兴起者搜罗起时下畅销书籍,或豆瓣高分目录,到手后如获至宝,一腔热血打算一字不落、从头至尾的细细读来。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半途而废失去兴致的占大多数。读完不能理解书中义理,眼睛和字体只是路人,打个照面,回家关上门,再回想就不知曾是何颜面。更有大多数,一面眼睛哗啦啦的在字里行间跳跃,一面脑海放着私心杂念,突然想到还在读书,再定睛一看,不知刚才所看何物。那我们岂不是在这时间上白白浪费。
读书做学问可能不是最终目的,而学问却在量变中增长。现如今快节奏时代,“一天一本书”比十年磨一剑更有吸引力,延迟满足感极大缺乏,更多的是“即刻满足”。我就要马上获得,要马上得到结果。继而衍生出很多机构的读书总结、代读等等。而思想的填充,终究没有经过大脑的抉择以及深化,碎片化的信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合,仍旧是一片散沙。聪明的人会利用知识进行归纳,经过二次加工成为自己的经验。但“聪明”和“智慧”并不是同义词。
虽然你读起干货有极大的满足感,但它并没有成为你的经验。行动-验证-复盘-再行动,才能让“干货”成为适合你的技能。心灵鸡汤可以慰藉你失意的心,但它并没有告诉你行走的路,甚至闭口不谈你会经历万千险难而再度失败的可能。
读书终究还是需要你“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读的”,由“读”到“用”,还需要经过思考的内化。如何把书籍的内容拆解被自己所用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一、为什么要读书
杨绛先生说“读书的意义大概是用生活所感来读书,用读书所得来生活”。读了书,有了分辨力,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了自己的观点就不会人云亦云。韵中有慧,文笔留香。读书就像吃饭,消化成无形的能量,融入我们的骨子里、血肉里、精神里。
读书的意义,每个人不同,而我总结三点。
第一个意义是书是知识的载体,它承载着信息,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就是在吸收经验的过程;
第二个意义是让人真正的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盲信作者的言论不足以引起思考,当你阅读量增加你就会发现,同一件事情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见解,而你去选择观点的过程也是在思考的过程,而真正思考的能力则是一种辨别真假的能力;
第三个意义是系统化,当你阅读量达到一定基础,你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自然而然的会“物以类聚”的系统化。人的内涵底蕴也会由内而外散发知识的光辉,谈吐优雅、举止大方以及条理清晰。
而现如今读书者相较从前,大幅减少。一是时代的快节奏导致人心浮躁以及时间的匮乏,很难再去用心读一本书;二是碎片化的信息以及高阈值兴奋刺激让人思考的机会减少,填鸭式铺天盖地的信息结论让人直管接受,而失去了自我思考的动机;三是整体大环境的影响,试看你周围人还有几个在读书?
二、如何去读书
你是拿来一本书细细的一字一句的品读还是快速的翻阅看个大概,你是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去读书还是茫然不知所踪,你是不是读完并不记得读过什么内容?私下里看来,读书真是一门学问。简单的来看,我读书需要三个方式:
1. 读书前带着问题2.读书中讲究方法3.读书后总结分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先了解方法方能事半功倍。在接下来的《谈读书》一文中会提及方法,我们将一起学习。在这里我推荐两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三、怎么样才叫读书
建议大家读一下唐君毅《青年与学问》—“说读书之难易”章节。
首先我认为读书不能抱有功利心,不是说读了就会马上得到应用、读书是一个构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我们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思维,去感受不同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来不断来磨合自己。
进一步说,“读书”有三层次:一者,诵书,是指口念心不念,能够背诵或者熟知;二者,读书,是指能够归纳、分析,读出作者义理、思想;三者,念书,是心念的念,我们的念头能够想到书中所讲而在实践中印证。
类比一个问题,“怎么样才叫会吃饭”,一个是供养身体,一个是供养精神。可以是市井小摊的大快朵颐,也可以是西餐厅的举止优雅;可以在饥肠辘辘后一顿饱餐,也可以饱腹之后来顿甜点。吃饭,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目的追求。读书也是如此。而饮食吃成了文化,读书读成了学问,那就需要我们终生的实践。
四、读书之外
谈到读书,不得不提及“学习”。这里介绍一些学习工具,记忆法、学习法、笔记法、时间管理法等等在知乎可以一搜一大堆适合你的方法。比如番茄钟、康纳尔笔记法、四象限时间管理、二八法则、记忆宫殿、联想法等等学习工具会帮助提升你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