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我们武术协会代表科学岛到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的“青春风采”文艺汇演。在等车的时候遇上了准备去北京开会的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常务副主任孙玉平老师。孙玉平老师当时正在低头看《低温物理》。后来每当想起这件事儿,我就觉得真的有必要《固体物理》常翻。
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刷微博,刷朋友圈,而大牛们却利用碎片化时间看经典著作。
2.
在国内读研的时候,由于仪器的使用状况紧张,周末加班做测试是常有的事。周末实验的时候我就经常遇到室主任韩福生老师一个人提着水壶去打开水。可能没有韩老师的周末加班,就没有嫦娥的顺利落月。
大牛们即便水平已经很高了,仍然在高强度工作。大牛们每天工作时间比八小时长得多,颜宁老师曾写博客说自己熬夜写论文。大牛们到了那个高度,感受到的世界变化比常人更快,他们必须更加拼命才能跟上创新的节奏。
3.
在德国,我所认识的科研做得最好的华人,应该就是刘老师。刘老师既是海德堡大学W3教授(德国最高级别)也是斯图加特马普协会智能系统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次我中午吃饭比较晚,没有看到跟我一起吃饭的那群人,就跟刘老师和她的一个学生一起用餐。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整个吃饭的过程中,刘老师都一直在跟她学生讨论实验进展,而没有东拉西扯。
我的一位同学就在当年刘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的课题组里学习。她告诉我,他们组有一台仪器,使用起来很不稳定,但是刘老师是唯一一个可以稳定操作那台仪器的人。其他人没有摸索出仪器的使用规律,唯独刘老师可以,可见刘老师为练就这一独门技能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大牛们不但经费充足,还比普通人聪明且有拼搏精神。作为普通人,我们怎么好意思抱怨呢?!Nature和Science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进取的状态叠加的结果,保持这样的状态需要永不停息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