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问答与案例》,读到了第二章设计与实施中的7-10问。
第7问:如何设定大单元教学的学习主题?书中说,学习主题可以是教材中某一个音乐核心知识点整合的结构性知识,也可以是对音乐核心知识与最新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构化整合,还可以依据音乐学科知识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结构化整合来设计合适的学习主题。这一问跟我理解的差不多,具体的说就是要围绕音乐学科核心知识整合,串联相关内容。从作者引用的《炎黄风情》案例研讨过程看,我们一线的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就需要在教之前就开始研讨交流确定学习主题了。如果是教师一个人进行学习主题的确立,就会出现像书中所说的纬度单一的现象。这种研讨对于一线教师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讨质量很难确保。实践起来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第8问如何提炼、叙写单元大观念。首先书中说明什么是大观念。大观念指的是学生头脑中经久不衰的持久理解,经过“学生内化,并在大部分细节遗忘之后仍然能够保留下来的重要的领悟”。说白了就是学生忘却老师教授的所有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来的部分。然后说明如何提炼大观念。大观念的概念我明白了,如何提炼我还是糊里糊涂。心中只有两个字,好难!
紧接着后面是第9问和第10问,分别是大观念和学习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设定单元学习目标、学时目标。我最感兴趣的是第10问,如何设定单元学习目标和学时目标,大观念的提出,让本就对教学目标懵懵懂懂的我坠入了烟雾缭绕之境,摸不着方向。即使有案例,可是让自己动手写起来,不亚于写论文,对着白纸只有抓耳挠腮的份儿。
随后硬着头皮啃第11-15问。越看越觉得云雾缭绕,摸不着方向……记的之前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当读书看不懂的时候说明这是自己进步的最好机会。”这本书第一遍读,无论看懂多少,我选择继续啃下去。
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些问题萦绕在脑海中。
1.一本书看完像没看似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感受,一本书看完好似没有看。比如之前读过的《教研写一体化》
这本书没有其他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相反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觉得读起来相对还是轻松的。因为读起来轻松,书中的方法也很受启发,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合起来想提笔写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写起,甚至觉得书好像没看,但是打开书,我在书上的写写画画,能感觉出自己当时是认真的读了的,可是现在为什么什么都想不起来更别说写了。这个问题让我好苦恼。我还在读书群里请教书友,书友建议边读边写感受,读一章写一章。都说读书就是将书读薄,好几万字的书要被读者浓缩成几句或者几百乃至几千的读书心得好像并不容易。
2.究竟该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打开书都是从序言开始按部就班一行一行,一字一字往下看。困惑是感觉这样看书好慢,大家看书都是这样看的么?这样的速度,人家一年50本书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之前看过有的书上说看书不一定每一页都要看,可以看目录,看自己想看的内容,没有兴趣的内容就可以放置一边。这样泛读的方式,我从来没有过,如果有的话,会是看《读者》文摘的时候,看目录标题,吸引眼球的标题就会翻到那一页阅读。其他书籍都没有这样的阅读方式。到底该用怎样的阅读方式去读书呢?
这两个问题是看书时候总是在脑海中出现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希望自己在后面的阅读中能够慢慢的找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