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没有人真正拥有整个画面。生活是极为复杂的,你不可能看到整个画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爆发式发展,真相已不再如纸媒时代那样作为稀缺资源为人们所看重,对于真相的权威式的报道与解读已经面临消解。少有人关心事件的本来面目,大多数人只愿意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选择性地吸纳符合自己三观、让自己痛快的信息。在阅读量为王的后真相时代,事实似乎已经让位于情绪,报道似乎已经让位于宣传,得情绪者得天下。
想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非常困难。各种各样的说法经常前后矛盾,大众情绪随之大起大落。很多人常常还没搞清楚真相是什么,就稀里糊涂地站了队。而在《后真相时代》这本书里,作者就把这种真相和逻辑被忽视,情绪主导舆论的情形,概括为“后真相”。
《后真相时代》的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是美国的商业咨询专家。他认为,真相就像一个多面体,别有用心的人只会描述其中的一面。一个人即使说的都是真话,也可以对真相进行刻意的挑选、裁剪和操纵,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花招和陷阱。而在《后真相时代》这本书中,麦克唐纳就用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真相如何被挑选、肢解、扭曲和掩盖的,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更全面、更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
一、“后真相”的四种表现形式:
1、片面真相
它指的是,我们获得的大部分信息虽然是真实的,但没有传达出完整的真相,而是被选择过、被剪裁过的真相。片面真相产生的原因:
①事物的“复杂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物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很难看到全貌,所以在认识一个事物时,我们往往会遗漏掉很多重要的方面。
②事物的“背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看法取决于背景,而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这里的背景指的是与一件事物有关系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看法,进而影响我们的行动。
③貌似客观的“数据”。我们经常觉得数据是客观的,殊不知在传播过程中,只要为数据选择不同的统计单位和统计方式,就会造成非常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2、主观真相
“主观真相”指的是会受到道德、吸引力等主观因素影响的所谓“真相”。当你宣布某件事物很好、很有吸引力或者很有价值时,你其实是在表达主观真相。由于这种真相是“主观的”,所以它是可以被改变的。
换言之,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好看的,什么是不好看的;什么是值钱的,什么是不值钱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中都可能都有不一样的看法,而且很多时候,这些看法是可以被利用、被操纵的。由于我们感知到的道德、吸引力和财务价值是我们的主要动力,因此理解如何改变某人的主观真相可能是理解如何说服他们做出改变的关键。
3、人造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事物下定义和起名字,而这些定义和名字又常常会反过来,对现实产生影响。因为这些定义和名字都是人造的,所以叫做“人造真相”。
语言具有灵活性,如果我们套用适合自己的定义,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语言的含义。类似地,我们为产品、事件和政策赋予的名字可以决定它们的成败。
用新的名字和定义迎合个人目的的沟通者实际上是在打造新的真相。人类善于打造抽象事物,包括货币、公司、政治实体和品牌。由于这些社会建构是人类的发明,因此它们是一种很容易修改的真相。
4、未知真相
它指的是,不同的人对未来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未来变成现实之前,只要我们无法证明这些看法是错误的,那么所有这些看法也都可以被看作是真相,并且对现实产生影响。导致“未知真相”产生的因素有:
①预测。人们基于不同立场,往往会对未来做出不同的预测,还会根据预测采取不同的行动,因为这些预测对现实产生了直接影响,所以它们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真相。
②信仰。人们会对未来怀有某些坚定的信仰,会将这些信仰的内容视为真相,并会以此为依据开展行动。
二、对真相的操纵和利用
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证明更改背景、运用统计学、讲故事、错误的因果关系……很容易操纵真相从而让人得出错误的结论。
未知真相比较特殊,预测与最终的结果之间会相互影响。明确预测战争的国家很可能会参与战争;以某个通胀水平为目标的中央银行会引导市场采取相应的行动,促成这一通胀水平的实现;具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声称一家上市公司将会倒闭,这家公司可能会加速倒闭;声称孩子不太可能通过考试的父母可能会促成孩子的失败。这些都是自我实现的预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事情有不止一种真实的表述方式。这些都是真相,但最后产生的结果可以截然不同。我们可以建设性地使用不同的真相,使人们产生兴趣,激励他们开展行动;同时,我们也应该当心那些用竞争性真相误导我们的沟通者。
地上的真相不是也不能是全部真相。它是有限的,不是全面的,尤其不是普适的。当两种观点发生冲突时,这不一定意味着一种观点正确,另一种观点错误。两种观点可能而且常常代表了看待现实的不同视角……
天上的真相是唯一的,地上的真相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