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词句多豪壮,铁马金戈入梦来。
北固亭楼忧社稷,中原不复独徘徊。
捧读宋词,复诵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京怀古》一词,为稼轩豪情感染,夜不能寐,作此绝以怀稼轩报国之志。
*************************************
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六十六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京口北固亭写的一首感怀词。当时南宋朝廷由韩侂(tuō)胄(zhòu)把持政权,这年春初,词人受命担任镇江知府。
辛弃疾到任后,积极布置军事进攻准备工作;同时也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深感难有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大权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深感忧心,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难免再遭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千古佳作。
词义解析:
这首词用典明确,有怀古、济世、忧愤、抒志等多种情怀。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笔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行事者韩侂胄,又像当年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因老之将至而一直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与重用,不禁仰天长叹。
词的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赞扬,对主战派的期望、以及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
下阕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劝告韩侂胄要吸取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自己四十三年来的抗金历程,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战国名将廉颇自喻,表现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启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情深义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思想情怀。词中用典自然,紧扣主题,增强了作品感染力。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词人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著名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并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历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是祖父辛赞带大的。辛赞因为家族的牵连,留在金国做了官。但是辛赞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凝望,指点家国所在地,希望有一天可以收复失地,重返家乡。
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立志有朝一日为国效力,把金人赶出中原。所以他小就努力习练武术。少年时代的辛弃疾组织人马,在山东境内成立反金义军。后又和耿京建立的义军合并。在一次和金人的战斗中,耿京被金国将领张国安杀害。辛弃疾闻迅后带了50多个士兵,活捉了张国安并押回交由南宋朝廷处理。辛弃疾因这次传奇般的英勇事迹,而得到了南宋朝野的青睐,从此便留了下来。
作者: 天元
完稿於二O一九年八月四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