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
山西方言也源于唐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山西方言的特点是入声字发音短促,尾声吃掉。山西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诗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维等,很多山西诗人的诗词用入声字做韵脚。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和山西话读,韵味是不同的。
灰猴——指坏蛋、坏家伙、行为不端的人,也指关系亲近的人彼此的昵称。
后生——男性青年
闹他——打架,把对手打趴下,战胜对手,为自己加油!
楞货——说话干事不过脑子。
山西建筑
俗话说:“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不是陕西而是山西。建筑家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中国古建筑的宝库”。
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北山西,南皖南”即是说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山西建筑有两大特色,第一特色是窑洞,简单易修,冬暖夏凉。利用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层,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二特色是砖瓦四合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平遥古城-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山西风光
大同土林,一片被很多人遗忘的距离大同市中心近30公里的荒芜之地,却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土林景观,土地属于盐碱地,由于风雨的剥蚀,使地面从一个漏斗开始形成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土层被风吹雨淋形成怪异的地质奇观。
山西美食
山西面食是地方传统特色的面食文化之一,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称为“世界面食之根”,一般的山西家庭都能够做数十种面食,最出名的就是山西刀削面,把一团面顶在脑袋上,用刀将面团削进远离自己4-5米的大锅里,厉害的山西厨师能将面削的薄如纸片。
过油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传统菜肴,号称“三晋一味”,过油肉起源于明代,原是山西阳泉平定古州给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后来传到太原一带民间,再逐渐传播至山西其他地区。此菜成菜要求: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十分美味。
浑源凉粉出自山西省浑源县,有着很久远的历史。传说浑源人每家人都有一种调制凉粉汤料的秘方,各有特色。做好的浑源凉粉清透白亮,滑滑的,入口即化,风味独特,堪称“北岳一绝”。吃的时候配上山西的陈醋和辣椒油,味道特别好。
羊杂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用羊的心、肺、肝、血等,煮好以后放在肉汤里再加上粉条,吃的时候还可以放入花椒或者辣椒、醋、葱、蒜、香菜等调味料,具有驱寒、养胃补肾的功效,据说山西人吃羊杂割是起源于元朝,杂割这个名字是忽必烈的母亲所赐,最开始在怀仁比较出名,因为不同于内蒙人吃羊只吃肉的习惯,所以怀仁人在羊内脏上面做了点文章,创造出了一种叫“羊杂”的美食。
油糕的外皮是用黄米磨成的面做的,里面的馅儿有各种口味,比如糖、枣泥、豆沙、素食等等。包好以后放入油锅中炸至表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外焦里嫩,美味可口。油糕一般都是在家里有喜事的时候吃,像婚丧嫁娶、小孩儿满月、生日、老人过寿、盖新房子或者搬新家,因为“糕”与“高”同音,意思是步步高升、富贵吉祥。
山西大烩菜是农家菜谱的常见小吃。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的秋冬季节,由于冬季蔬菜种类少,土豆、粉条、炸豆腐、大白菜、海带等食材就成了菜摊的主打食材,而大烩菜也成了冬季最受欢迎的菜品。大烩菜的食材主要有肉片、炸豆腐、土豆块、炸肉丸、黄豆芽、茄子、豆角、海带和粉条。将这些食材放入锅内小火慢炖,直到食材之间的味道互相融合,味美可口的大烩菜便何以出炉了。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大烩菜,感觉温暖而幸福。根据民间传说,在宋朝时奸臣当道,尤其奸臣秦桧把持朝政陷害岳飞,一些志士把各种菜蔬炸过烩在一起,说大家把它当成秦桧,食其肉,饮其血 ,这道菜很快便在百姓之中流传开来,后经历朝历代的丰富口味不断改进大烩菜。
山西人
“正方脸,棱角分明,鼻短而大”成了山西人的形象描述。
有人说,山西人大气,婚丧嫁娶,大摆宴席,人际交往,大包送礼。也有人说,山西人小气,穿戴土气,不合时尚;饮食简单,不离面食,而且调料有限,吃什么多离不了醋,是在醋坛子里泡大的。有人说,山西人才华超群,历史上山西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可也有人说,山西人才匮乏,迄今为止,山西高校和科研机构尚无一人入选“两院”院士。
所以山西人看着拧巴,外部大气讲道义好面子,内部精打细算稳如泰山,个个都是一顶一的“灰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