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门口的河滩边有一排店铺,搭个简陋棚屋,支口大锅炒些米饭和米线卖,三块钱一份,很多学生都在这解决口腹问题,没有菜,但能吃饱,多好。想起杭州的妈妈们做的漂亮饭菜,还有孩子们挂在嘴边的牛奶,突然感到世界的奇妙,一些人富足但不知足,一些人贫穷但懂得珍惜。杭州的孩子也可爱,优越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好动,机灵聪慧,但总少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正在眼前的孩子们身上旺盛地生长着——物质到底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但那些可惜的缺憾,并不是孩子的过错。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说过,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可爱,后来又发觉这里的孩童更有别样的美好。
初来时,看着学生名单都能笑出来,有些名字很有些捉摸不透。“认晒”、“妹你”、“二里”、“美三”……听同事说这些名字用了苗语,可能家长没有文化,本来这里叫女孩就叫“妹”,后来上学了就成了学名,“二”“三”应该是家里的排名。还有“金花”、“志花”、“正花”、“凤英”、“进英”、“小英”、“倩”、“倩倩”、“小倩”等等,这里的姓氏又很集中,读起来就像点了一家子的名。总感觉没有特色,好像在孩子的名字上根本没有用心,人家孩子的名字里改一个字就作自己孩子的名字。
给新老师辨认班上学生增加了些难度,想到一个就能拉出一串,不晓得哪个是哪个了。这边的同事问我怎么快速记住班上的孩子,我也笑了,想想起初也是有点尴尬,总是弄错。后来批了作业一个一个发到他们手中,几番下来就熟悉多了,空闲时也在脑袋里想他们的样子,有时还会对着课代表自制的座位表一个一个认,一个头像对应一个名字,对上了算过关。总之,也颇费了些功夫才熟悉。
想想总是孩子多了,生活的压力哪容得下那些个诗情画意,名字左不过是个代号,好记就行。况且,在人们心中,花朵总是够美的,花朵寓意美好,用“花”、“芳”、“英”“菲”……总不会错。领悟了为人父母最朴实的寄托之后,有几回上课,我竟也像置身花海一样,有种清新温润的美意了。
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名字就更多一些心思在里面,当然也不乏“龙”、“雄”、“发”、“成”、“财”、“宝”等显而易见的寄托,但选字更讲究些,不至于一提起就想到其他人,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的意蕴。
虽然路边油漆的标语反复强调“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在大多数中国人心里,男孩才是继承家族血脉的正统,更遑论这些边陲远地,自染不能免俗,百姓心中几百几千年的根深蒂固,不是闹着玩儿的,早已成为生活的真理,岂是几条标语能刷下去的?
然男尊女卑的观念下,女孩的命运更多舛一些却是事实。此地的同事告诉我她刚参加工作时遇见的一桩事,说是班上一个女孩,学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就不来上学了,寻到她家去,原来是要嫁人了,只因对方出了一头牛做彩礼。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年轻的姑娘大批外出,男子一时没有适龄的结婚对象,就把眼光看向了还在上中学的女生。出了聘礼娶回家立马结婚生子的有很多,也有夫家心疼姑娘年纪小,结了婚还让她继续上学,只是瞒了学校和老师。因此地结婚首以形式为凭,结婚证何时领都一样,况且大多姑娘那会还不到法定领证的年纪。只是有些学生私下知道某个女生嫁人的事,闲聊时亦会透露。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指不定我班上就有嫁作人妇的女学生坐着呢,我只是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只怀疑我还是不是活在这个时代。
——此后,还真有女学生在随笔里告诉我,为着上头还有一个哥哥读书,母亲敲着房门劝她停学嫁人。想着这位女生考进重点班,勤学刻苦,我竟无言以对。
算算中国历史上,似乎统共也就两个时候生女儿比生男孩儿风光,或者说庆幸。先有白居易说的“杨家有女初长成”“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后有杜甫《兵车行》感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女儿光耀门楣,陪侍在侧,母心甚慰,差可与男儿比肩。
生活的哲学,形成或摧毁,只能靠生活本身。当女孩儿也能考上大学,自主选择职业,获得和男孩儿一样的社会地位,赡养父母双亲的时候,观念才会改变。——名字,有什么关系?名垂青史的人物用毕生精力让自己的代号闪光,而不是靠代号流传千古。
说到读书,好像每次一提及就是考试或者比赛,其实“读”的“书”里奥妙玄深,只是外人不明,“里人”也就不足为外人道也罢了。教育如润物,细细无声,看着是识了几个字,念了几句书,衷心的改变何止一点点,人性自我意识的萌发太重要了。
来到此地,发现结婚的岁数越来越小,离婚的夫妻越来越年轻,出走的女人也越来越多。破碎的家庭,男女还可各奔东西,孩子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永远蒙上了那层阴影。人世遭遇婚姻悲剧的女子但凡认识到自我生命的一点点意义,但凡预见自己未来的一点点曙光,都会知道婚姻大事不可仓促,人生伴侣岂容草率择取?
因着浅薄的见识,天生的顺从,未出门的怯弱,少女于茫然中定了一生。丈夫外出,孕胎生子,孤枕而卧——大家都如此。等到日后成熟,为生活阅历所激发,幡然回首,早已时过境迁,很多东西都不可挽回了,于是争吵、离婚,自己活得苦,连孩子都遭了罪。
应该要说,如若此地男女都能正常接受教育,在求学生涯中形成成熟的婚姻观,知晓婚姻的最终归属,可避免99%以上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