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看了一半,发现有些很著名的论文,但自己读了之后并没有太深刻的触动,反倒有些小论文感觉比较大,比如《实践论》。
想了一下,之所以对自己触动不大,是因为这段历史我已经太熟悉了。
比如《论持久战》,我已经知道之后的结果了,知道这中间的过程了,这篇论文对我来说相当于一个总结,那么就没有太震撼的感觉了。但是,据说,这篇论文当年是连国民党官兵都争先抢着看的。
对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篇论文是一个前瞻和规划,震撼程度可想而知。这就好比现在预言20年后人类会登上火星,并且连为什么能实现和步骤都列出来了,那绝对吸睛。
但这篇文章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了,是对历史的复述,自然感觉就不大了。
学新不学旧,人只会对当下的事件更感兴趣。
这也算是人学习的一个软肋。
反倒《实践论》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实践论》说起来又很简单,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做任何事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里不多说了,说多枯燥乏味。
说说这篇文章给我感觉。这就好比一个小伙在挖井,但是挖了几米就不想挖了,不停地抱怨,一是太累,二是不知道能不能挖出水来。这时候一个人过来跟他说:大家挖井都是这样挖的,都会累,不光你累,身体再强的也会累,但挖井就是这样,不挖怎么能喝上水呢,你说是吧?歇歇再接着挖就是了。再说了,只有挖了,你才知道这里有没有水啊,有水当然最好了,但是即便没有水,你也知道这里没水了不是?挖的过程你肯定也积累了经验了,大体知道哪里有水哪里没水了,什么样的土质会出水,挖的多了,你绝对就会成为挖井专家了。到时候大家都会请你去挖井,那你是不是赚钱就多了,到时候老婆孩子房子啥的还用愁吗?
小伙听了,也不累了,也不烦了,挥起铁锹咔咔又是一顿挖。
品品这段话,这就是实践论讲的事儿。
《实践论》的作用就是给你指明方向,讲清原理,让你知道为什么要做,让你耐烦,耐住性子去做事。
上面挖井的案例就是我根据《实践论》编的,可以改成任何行业任何工种。你看,这就是哲学的妙用。
以前,总听人说哲学是通识,我很不理解通识是怎么回事,也从来没查过。但是读了实践论我忽然明白了,通识就是通用的理论,指导思想,它不会告诉你具体这个事儿应该怎么做,但是会让你预估到这件事的困难,大体过程,知道整个过程的心理路程。
说的再具体点就是心理预期。你有了心理预期,做事就不会慌张了。知道困难会有,成果也会有,需要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这对降低焦虑很有好处。
人很多时候怕的不是累,是看不到方向和未来。
比如我最近意识到自己一个非常大的缺陷,一件事,如果做不到第一,那我宁愿不做。
好比我正在跑着步,结果一个人从后面超过去了,又一个人从后面超过去了,看着前面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泄气了,干脆不跑了。
这是我反思自己的秉性缺陷,做事易于反复的原因。
这也造成一个现实,其实人生是一个长赛道,起头就不跑了,那相当于直接弃赛了。但是发现十年之后大家还没跑完, 又从新加入,跑了一段,发现身边都是年轻人了,思想接受不了,又弃赛了。又十年之后,发现大家还没跑完,但是已经失去参赛条件了。
另外,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没认识到,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当个普通人。
普通人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去不了前面,只能在中间不前不后的呆着。
这一点从人的嫉妒天性上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但这就是现实。
想明白和接受了这一点,人的焦虑感会大大降低。
人在社会中,就会被大量的信息挟裹,最受欢迎的之一就是成功学。
马云,王健林,东哥,各种各样的成功学故事,撩拨的就是人的欲望。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成功其实是很难定义的。
最近蚂蚁被踩的很惨,一旦踩死了,也就成为一个传说了。
我觉得,其实最大的成功是无我。只要去掉私欲,踏踏实实的做事,就是成功。
去掉私欲,难吗?
堪比登天。
人活着,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私欲相互缠斗,满足私欲,利用私欲,随心所欲,直至生命终点。
如果非要说成功有定义的话,当你能一条条分析出人的欲望和需求,并且能定制欲望和需求,大概就离成功不远了。
回头一想,这不就是大数据在做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