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天下来,内心是挣扎的。
开始简书碼文字的开端,真的“简”单——小凹约稿+为了养成每日写点东西的习惯。
可十几日下来,读者寥寥,文章草草。
内心是有不安的,这种不安又被或多或少的“迎合压力”所放大。
人很有趣,当想要改变时会对自己说“人生怎可墨守陈规,要不断跳出舒适区”;而在遇到问题时,则又会安慰性地喃喃“做自己就好,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持续发展的正道”。很多大事小情的选择上,就如此摇摆度日。
思来想去,应该还是方法比问题多,价值观不背离内心的选择,行动上可以做一些调整:
1. 写作是为读者提供价值,但不会提供自认为无价值的价值——也就是仍不迎合。本身不是专业写手,写作也非谋生工具;另外,语言的精练本是难事,未来本应在这条路上继续精进,怎可做出将可乐重新兑回干红,只为迎合第一批进成农民企业家口味的事情呢……
2. 日更很好,但日日更新很可能会让写简书变成麻木的“凑100字”游戏,缺乏营养,考虑换个写作节奏。
3. 主题更明确。想必很多朋友跟我一样,信奉着“长尾理论”才会一直坚持写点东西。可尾巴再长,也要先有定位,在某个领域持续地对外输出,对内历练,才可能有所“突破”。
4. 加强互动。不是单单是同读者互动,是要提升生活、工作、娱乐中的人际互动。最近很喜欢一句话,从泥沼中来,到大海中去。故事来源于生活,理论来源于情景,道理需要被实践无数次检验。春暖花开,疫情消散,动起来。
不为写作而写字,不为别人的口味而失去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坚定地、悦己地、专业地、丰富地,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