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难结却易碎,已经形成一种难以回天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小年轻,不高兴就离婚,喜新厌旧就离婚。离婚也罢,话不投机就动杀机。一对二十五岁的夫妻,离婚之后,在民政局见血,丈夫持刀,妻子躺倒,离婚之际,却也成为永恒的悲剧。事情发生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媒体并没有给出太多信息的增量,只是客观的猜测可能因为感情或者财产分配。可是,不管怎样,离婚见血,着实让人感到后怕。
父辈们总说,现代人太矫情,离婚就当儿戏。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30多年前,传统的婚姻模式是“经济合作社”和“生育共同体”,加上“好人不离婚”,离婚没好人’的观念和大杂院式的群众监督,外在纽带对婚姻的稳固起着巨大作用。
一旦结婚,就认命,没得选的逻辑充斥在每一个小年轻的脑海,即便不幸福,他们也觉得很正常,因为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从来都没有建立在自己的自由之上,外在约束和经济的贫乏,尤其对于女性更是残酷,即便不幸福,也只能忍。
那时候,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一辈子就一次。从来没想过结了再说,不行到时再跳槽,换届,优化组合。如今,男人有小金库,女人有私房钱,谁也不再离不开谁。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血缘维系婚姻的纽带也脆弱了,更重要的是“爱情观”变了。
一见钟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这种蹦极式的婚姻离合,已经形成一种流行姿势难以阻挡,离婚的态度之硬,宛若强拆一样以死相拼。一段婚姻,即便你意识层面有诸多的不舍,但是潜意识支配着你的情绪和行为,最终坚守的这段婚姻会让你内心的体验感变得很痛苦、很想逃离。很多人,面对如此局面,不甘心,才很难去理性处理,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焦灼,貌似在婚姻的旅途中,压根儿就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才会“车毁人亡”。
人是趋乐避苦的而不是趋利避害的,人首先追求的是快乐,其次才是利益。没有快乐感,有利益又有什么用,这大概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何有钱人爱“作大死”。当一个人内心痛苦、体验亦痛苦的时候,潜意识就会支配着一个人作出逃离痛苦的选择和行为,离婚自然也就产生。
过去,一位教授娶一个农民,一样过一辈子。今天,婚姻家庭的凝聚力发生转移,更多关注夫妻心理和谐、文化般配、性生活的满意。国内的家庭组织关系,正在完成一次核心转变,以亲子关系为轴心转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
一段婚姻最后的破裂,多数是彼此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和隔阂,这里的核心因素就是“性格不合”,甚至对方背叛出轨。现代婚姻更多的是靠情感、文化和性等内在纽带来凝聚夫妻,这样的婚姻关系被称为“心理文化共同体”。与传统模式相比,它文明得多,进步得多,也脆弱得多。
最后,依旧要强调一个常识,离婚没什么不道德,没什么可丢人,强颜组合的家庭才是一种不道德,才是一种罪恶。不过,决定离婚,就要理性的好聚好散。至于“以死相逼”的做法,着实是徒然的自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期待中的幸福生活瞬间成为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