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这个成语,说的是楚国地大物博、人才倍出。“楚材晋用”这个成语,是说楚国人才虽多,但楚国却不重视人才,导致楚才大量外流,而晋国近水楼台先得月,接收了不少楚才,占尽了楚国俊才带来的实惠。
据草根对楚国八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发现,楚国的国君倒是出了不少很角色,像楚君熊渠,楚武王熊通,楚庄王熊闾等等,都是威震四海、赫赫有名的君王。
相比较楚国的大臣们,在西周,乃至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比起星光熠熠的君王来就显得暗淡无光了!
楚国名见经传的,只有令尹孙叔敖,令尹叶公子高以及左徒兼三榈大夫的屈原了。楚国真的不重视人才?话也不能完全这么讲,为什么,因为这与楚国的官制不无关系,楚国规定非贵族不得入仕。即便是贵族也分显赫大族或普通贵族之分。
像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文种,他就是一个普通贵族出生,被派到楚宛地当县尹(今河南省南阳市.)。也就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想要更进一步升到中央权力的核心部门,那是比登天还难。因此文种才相约范蠡离开楚国,到国外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些楚才在楚国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有些还惨遭横祸不得不亡命天涯,但到了别的国家却能成就大事,像伍子胥帮助吴王称霸,文种、范蠡帮助越王称霸。过中的原因令人费解。
文种(?—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会,春秋末期楚之郢都(今湖北江陵)人。
出身贵族,博学多才,在任楚宛地县尹时与宛地的青年俊才范蠡相识,情趣相投,私交甚笃。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在范蠡的劝说下,辞出县尹一职,与范蠡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4条在你那里,你用这4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
文种的伐吴七术,实为九术:
一曰尊天事鬼;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以尽其财,以疲其力;六曰贵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彊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利;九曰坚甲利兵以承其弊。
文种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当初献给越王勾践的伐吴七术,轻易地就把吴国打败了,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七术也把自己置入死地。
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
越国一举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是因为贪念权势,舍不得身边的财富,他那时已经担任越国丞相了,位高权重,想走也没有那么容易。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勾践过河拆桥,担心文种功高震主,除去而后快。
另外,也有人说文种在执政理念上,跟勾践产生了重大分歧,在要和平还是要称霸的战略方针上,主张息兵养民的文种与勾践又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冲突。
当然草根以为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文种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可巧的是文种的死跟伍子胥的死,及其相似,自杀时用的还是同一把剑。不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当得知夫差赐死了伍子胥时,文种仍“执迷不悟”。他自己的心境与识见,已与越王相去太远。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法避免!是“王者之道”与“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定结果。
在帮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之后,范蠡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是聪明之举,否则范蠡也难逃厄运。
作为同为楚人的老乡,范蠡在离越国时给文种写了一封信:“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破,臣子亡。”
意思就是说勾践这个人能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吴国的伍子胥的人生悲剧就是最好的例子。希望文种赶紧离开勾践。
文种得范蠡书后,只是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嫉恨文种,在勾践面前告发文种想作乱。
越王于是赐文种属镂之剑说:“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
这把剑,文种再熟悉不过了。当年正是他献上的“伐吴七术”让吴王夫差中了计,因而赐下这把宝剑用来逼伍子胥自尽。
现在,这把“属缕”剑,又摆在了文种自己的案头。这充满戏剧性的一幕,让草根真的很是无语。不免令人感慨万千之余,又百思不得其解。
文种看着这把“属缕”剑,露出一丝苦笑。他不由得想起范蠡曾经对他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臣子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享乐。”
可惜,当初良机就在眼前,自己却因为理想尚未完成不愿走,而现在,就算想走也走不成了。
文种仰天长叹一声:“我真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啊”,而后举剑自刎而死。
文种死得不明不白,即便他称病不朝,也没有谋反的理由和依据啊!其实勾践要的根本不是依据,而只是一个借口罢了。他早就想搬掉他称霸路上的这块拦路石了。
文种的悲剧人生对现在的我们仍然有大的警示作用!历史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