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我家
我的家
就在这片大山里面
爷爷奶奶告诉我
这里是我们布依族
最后的家园
依山而建,傍水而生的板万村,是册亨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布依古寨之一。
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放牛、养猪,他们酿酒、织布。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堂屋灶火熏满天。
这里的人们没有去过外面的世界,不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的珍贵,土陶、自酿酒、布依大戏、围腰绣花鞋,随着村民的外出,不断衰退。
这里的孩子无忧无虑,却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外出打工的父母,空心村里剩下的老弱,勤勤恳恳、默然静好地守护着这个古老村落。
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专门从事黔西南地区的乡村改造和研究,2015年已成为清水河镇雨补鲁布依族村寨总建筑师。凭着自己对当地民情文化与生活现状的了解,也带着一腔情怀,开始了对板万村的改造。
受城市化的影响,板万村现已分为古寨和新寨,不少在外赚了钱的人家,放弃原有老的吊脚楼,去到山下修起了新房。虽然住房建筑条件转好,但是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没有传播到村寨中,在新房的外壳下,依然是柴火灶、担水喝的传统生活方式,没有让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板万村村落环境也依然保持原样,一切资源来自于大自然,一切废弃物也还给大自然。污水肆流,道路泥泞。
面对如画的风景,脚下却是如此不宜人的村落环境,吕品晶决定从两个方面来改造这个村落。一是村落环境的改造,包括传统民居外立面的整治、排水系统的完善、道路硬化、公共空间的建立;二是传统民居的改造,包括吊脚楼的改造加固以及室内空间的重构。
一切没有那么容易。辛苦赚钱建好的新房,经过改造,又回到泥土墙的模样,心里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保留,却是以无法过上城里生活为代价,这种代价值吗?
于吕品晶来说,这是他对古老的布依族文化的一种欣赏、保护,但是更多的是,他对村民生活的一种改造、提升。室内改造,从储存空间仅为地面,变成室内空间合理使用,一切整洁有序,干净明亮,生活品质得到大大地提升;村落环境梳理,排水沟渠的修建使房屋不再受到雨水冲刷侵蚀,污水池的设立使村落环境干净整洁不再滋生细菌,道路系统的畅通使村民出入方便生活更为便利;公共空间的打造,使村落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保护传承,生产与旅游相结合,使得一切可持续发展。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知识分子的一腔情怀,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位建筑大师对于古村落,对于村民,对于古文化的保护,这不仅仅是口头说说,需要的是实际行动。长年累月的走访与调研,对古村落的研究与了解,改造方案的可行与实施。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落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于村民有益,那么一切便都是好的。
经过改造的板万村,是村民的美好家园,孩子们的快乐园地。
干净整洁的村落,宽敞明亮的家,设施齐全的学校,传承手艺的教习所,应有尽有的小卖部,供人休闲的餐厅和凉亭。不似城里生活,却胜似城里生活。
最让我感动的是吕品晶对于村内古老手工艺的保护传承的细心悉心,还有就是村落实现旅游发展道路的费心。这不是他一人之力可为,但是他依然在努力。
酿酒人家的室内改造,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自酿酒陈列室,也是一个完美乡村生活的民居,二者相结合,不仅能为酿酒人家带来实际收益,也是对村民生活的实质提升。
土陶工艺室,为村内唯一一个大学生提供了工作室,也是布依族传统土陶工艺的传承学习场所。
锦绣坊的建设,是为村内妇女设立的工作天地,在这里她们成为了主人,可以尽情发挥她们的所能,去创造属于她们自己的杰作。
乡村的重建与复兴,全国各地都在做着。也许这份工作因为量大、时间短,而让各位规划界、建筑界的人士深感头疼。但是千村一面,一个星期一条村,确实不宜再为。
但是不是每个规划师都能做如同板万村这种有特色的古村,但是至少我们应该保持初心不变,至少费一点心,将来回顾自己的规划工作时,少那么一些遗憾。
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个族群,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若是统一面貌,统一规范,也许中国广大乡村文化就此会湮没不少。
正如节目里主持人所说,每一位建筑师对于村落的改造都应该考虑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希望能够引进外部的文明,而保留它内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