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洛阳焦点第361天分享(2019.8.7)
上小学期间,我们姊妹几个都很贪玩。每次玩足了高高兴兴回家。快到家门口,会放慢脚步,小心翼翼地“侦探”一下父亲是不是在家。一旦院子里没有父亲的“坐骑”——二八自行车,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回家了。
因为父亲当年是村子里唯一的“文化人”。高小学文化,因为家里太穷,早早地去邻村当了教书先生。他看到读书让自己和家人受到尊重,特别想让他的子女读书,以此改变贫穷的命运。
父亲一生酷爱读书,可他无力与现实抗衡,正当他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赶上了最热闹的文化大革命,学习无用,知识无用。于是心情非常低迷和失落,自然内心有很多无法释怀的不满。
而我们姊妹几个变成了承载父亲不满的对象。
他的脸经常是阴沉的,脾气暴躁,在他身边,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会触怒到他,随之招致一顿说教、吼叫,甚至打骂。
幼小的我不谙世事,也无法理解爸爸为什么高兴的时候很少,只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本能的反应是妈妈不在的时候,我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童年的生活,像是头顶了一团乌云,我常常想:有一天我能够独立生活,我会远走高飞,不再回家。
长大后我才慢慢懂得,父亲怀才不遇的郁闷,无法排解的压抑,前途无望的失落,甚至绝望,使他内心充满负面情绪,却又没有疏导的方法,于是,发泄情绪成了他生活中最本能的一种释放。
而人,本能发泄的对象,一定是他身边,比他弱小的人——自己的孩子。
我相信,朝我发泄不良情绪不是父亲的本意,是他内心憋屈太久后的本能反应。但他这种本能的反应,给我带来的影响却极其深远,让我在很长时间内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认可、不被喜欢,无论怎样努力都对自己不满意。
另外,父亲的情绪,也使我在成长的岁月里不知道如何与男性相处,特别是在与权威男士相处时,我常常不知所从,一方面千方百计想得到他们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有种本能的排斥和对抗,这使我内心纠结不堪,身心疲惫。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前些日子看著名的演员加导演姜文,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到:“我把考上电影表演学院”的通知书放在她(妈妈)面前时,她没有一句肯定和表扬的话,而且告诉我一大堆衣服要洗。等我有钱给她在北京买了房子,把房子钥匙交到妈妈手里时,她也什么都没有说。
是啊,哪个孩子不期待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呢!
随后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知道有太多的父母,因为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就把各种负面情绪,以讲道理、要求,甚至打骂的方式,发泄到爱人和孩子身上。这些方式,曾使多少孩子夜不能寐,泪浸枕巾,内心孤独、压抑、没有自信,也使他们感到世界灰暗、人不可信。
直到很多很多年后,在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追问和剖析后,我才真的看到父亲负面情绪背后的各种原因,看到了父亲的爱一直都在,只是,我年幼时不能从他爱的方式中感受到。
今天下午, 胡晓会老师的微课分享中,有一段特别的触动我的心灵: “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当你感受到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是啊,一个人无法掌控的事情太多,无法理解的事情太多。但是,你可以选择你可以掌控的,感受自己能感受的。这样,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希望就像黎明的曙光一样,慢慢从心里升起。